在人口老年化、阿茲海默症發生率又日益升高的今日,據稱可以改善智力問題的銀杏萃取物,頓時成為保健的新寵兒。
自古以來銀杏在中醫藥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在中藥中有一味藥:白果,即是銀杏的種子。據本草綱目記載:「白果小苦微甘,性溫有小毒,多食令人腹賬」;「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嚼漿塗鼻面手足,去鼻疽皰黑干黯皴皺及疥癬疳蟲陰虱」。
直到近代才有西方學者研究銀杏的藥用價值。銀杏葉子裏含有銀杏葉類黃酮配醣體苷,可以入藥。提煉出的產品常用來防暈,增強記憶力。可是到底有沒有這些用途,現在還有爭論。
銀杏萃取物在注重養生的今日,不論在保健食品或藥品的角色上都佔有非常大的商機。到底銀杏萃取物在保健食品及藥品的定位上有何差別?可就以下觀點來看:
(一)管理單位不同:藥品的中央主管機關為衛生署藥政處,而食品則為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原則上,藥品需要有臨床治療效益及安全性的相關研究,且清楚標示有效成分及含量或濃度,才能獲得主管單位核可上市;食品只要符合食品管理法規,並標示產品成分及添加物含量且不含對人體有害或禁止添加的成分就可上市,管理的重點不同。
(二)製造場所及製程要求不同:藥品製造的廠房必須符合c-GMP認證,其製程必須經過嚴謹的品質管控,亦即「確效」的程序。食品的製造規範則不像藥品那麼嚴謹。
(三)成品內容物的差異:藥品級的銀杏經過純化,主成分為銀杏葉類黃酮配醣體。食品級的銀杏葉萃取物有效成分的含量較低。去年五月七日為止,經過藥政處核准,含有銀杏葉類黃酮配醣體之藥品許可證共有119筆,並清楚標示40mg的萃取物中含9.6mg的銀杏葉類黃酮配醣體。食品衛生處所核准的證照共有349筆,其中多數不僅含量較低,且標示不如藥品許可證明確。
(四)療效:藥品級銀杏有衛生署核可的適應症,食品級銀杏則不可標示醫療效能。
政府為了保障國人在選購保健食品時,不至於因為廠商誇大食品的保健功效而誤認為具有治療效果,特別訂定健康食品管理法規,並給予健康食品的認證。目前並沒有任何銀杏產品取得健康食品的認證。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