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對於推動歌仔戲薪傳工作不遺餘力」如今已七十四高齡的她,每天仍疲於奔命地往來於社教館、保安宮、各社區、學校歌仔社團、廖瓊枝歌仔戲基金會等地,就是為傳授歌仔戲,其實早在廖瓊枝十五、六歲時,一份對歌仔戲有著薪傳使命的責任感,已在她心中萌芽。
廖瓊枝指出,為推廣本土文化,台灣光復後很多地方招子弟班,在萬華地帶就有不少這樣的歌仔班,像是她十二歲時,接觸到的「進音社」;當時在萬華後車站玻璃工廠內的師父們喜歡歌仔戲就自成一班;而台北承德路,地方大哥成立一團明光樂社;大橋頭邊上賣雞商人成一團,外人稱為「賣雞社」;廖瓊枝表示,這些團都不是職業團體,是對歌仔戲有興趣的人集結成團,稱為子弟班,那時內台戲已萎縮,外台戲蓬勃發展,這些子弟班的學員,有天分又學得深入者會參與演出,表演機會剌激他們更努力學戲,而無法登台演出的學員就是基本觀眾,同時可以帶動親人、同學、朋友來觀賞歌仔戲。
學生表演受觀眾喜愛
這種招子弟班推廣歌仔戲的形式,在廖瓊枝心中留下很深的印像,她內心就決定以招子弟班方式,推廣歌仔戲;廖瓊枝真的關始接受各地邀約,在社教館、保安宮、各社區、學校傳授歌仔戲,而進入國小教戲是最讓廖瓊枝開心的事,因為這才是文化札根的重頭戲。
在汐止崇德國小教戲,有一段不愉快的經驗,廖瓊枝說,第二屆有個男生學戲很快,可是照顧他的阿嬤,堅持不讓他學,常戲排一半就硬帶他回家,最後只有停學。因此,當永和秀朗國小邀她指導歌仔戲班時,廖瓊枝提議需先做家庭調查,了解家長意願,後來經家長同意成立的這班,不僅學生勤學,連家長也願做義工,表演時往往全家都成為觀眾,並帶動親友都來看戲。那時學校有陳姓,林姓兩位老師成立音樂班,請歌仔戲樂師、鼓佬教,使得秀朗國小文武場都有訓練,演出時舞台上都是學生表演,非常可愛,受到觀眾的喜愛。
除此之外,台北市永樂國小主任周楚芸,很喜歡本土歌仔戲,重視推廣,在學校成立歌仔戲班,請廖瓊枝學生黃雅蓉指導。廖瓊枝表示,秀朗,崇德,永樂,台中新興國小歌仔戲班,都有出國表演的經驗,遠到美國,紐西蘭,捷克,大陸等國,小孩表演可愛,受到海外僑胞、觀眾熱烈的歡迎。
薪傳腳步從未停過
廖瓊枝教學風聲「透四界」,請她教戲的單位愈來愈多,從一九八五年赴宜蘭正式投入薪傳工作,廖瓊枝的努力逐漸受到廣泛注意與肯定,一九八八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頒發戲劇類薪傳獎,廖瓊枝表示,這個獎不能平白得,她的薪傳念頭變得莊嚴慎重,真正有「使命感」就由此開始。
一九八九年成立了薪傳歌仔戲團,一九九九捐出國家文藝獎金成立歌仔戲基金會,一方面為保存資料推廣工作,專訪老藝人;同時也開班教戲,包括文武場的吹、拔、拉、彈都教。一心念茲在茲的薪傳腳步廖瓊枝從沒有停下來,除在各地教學外,有時還受邀演講做示範,每周行程排的驚人。
在約訪廖瓊枝當天晚上,學生要排練「梁山伯與祝英台」,基金會的排練場,黑壓壓的數十位學生,隨著老師的拍子演唱、走位,廖瓊枝絲毫不鬆懈的指導學生每個唱腔、每個動作。
隨著夜幕更深,偌大年紀的廖瓊枝不辭辛勞地為薪傳付出心力,看了讓人疼惜,而她為歌仔戲薪傳打拚的精神,更令人佩服。
廖瓊枝,日據昭和10年(民國24年,1935年)生,基隆人。目前全心於歌仔戲的教學推廣,任教於「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以及在全省各地社區及校園教學,現任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曹雅嵐,1981年10月2日出生,天秤座。就讀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2008年畢業於巴黎第八大學戲劇系碩士班。現職台灣戲曲學院兼任教師,台北市立社教館歌仔戲班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