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會公布的十一月景氣燈號,一如外界猜測出現連續第三個藍燈,綜合分數只有十一分,代表台灣經濟前景在明年上半年仍然不樂觀,而撐起台灣經濟成長動力的外銷訂單,十一月份急凍到只有兩百二十八億美元,較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二十八點五,並創歷史最大跌幅,製造業生產也遽降近三成,讓人憂心忡忡。
筆者一位駕駛油罐車的朋友,平時都是跑台塑麥寮廠區,他很感慨地說:「過去公路往港區的貨櫃車成群結隊,現在則是大量減少,過去是大船排隊等入港,現在則是空蕩的碼頭。」這表示台灣的出口真的變得很差。
台灣經濟「成也外銷,敗也外銷」,過去經濟起飛,歸功於靈活的外銷政策和民間企業的衝勁,目前的外銷困境,反映了政府在輔導出口產業的心餘力絀。
外銷衰退的數字是平均值,以筆者服務的公司而言,上月外銷實際出貨量衰退近兩成五,那是十月份所接獲的訂單,至於十二月份新接訂單更是慘不忍睹,客戶清庫存的壓力更大,而且新台幣未大幅貶值,連帶使得搶單的空間也遭壓縮,據了解,有某些產業的外銷訂單衰退大於四成,非常可怕。
筆者一直認為,政府總是誤認刺激內需就可以扭轉乾坤,大幅增加GDP,其實這是充滿盲點的迷思。台灣的內需市場本來就不大,因此內需對GDP的影響程度遠不如美國等大國,民間企業或個人的消費力,大部分還是得靠由外銷賺進外匯,如今外銷訂單銳減,政府不苦思如何挽回外銷競爭力,卻走入發放曇花一現的消費券、擴大內需的死胡同,效果十分有限。
或許有人不同意筆者觀點,但事實勝於雄辯,外銷就是讓台灣能持續成長的那道長流的細水,再多的公共建設,如果只是一次砸大錢下去,也無法拉抬長久的GDP。當大家感受到外銷急凍的威脅,卻不見政府有挽救的具體政策,難道財經官員還把頭埋在沙堆裡嗎?
湯明先(高市/貿易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