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新聞局長史亞平內定出任駐新加坡代表,由桃園縣環保局長蘇俊賓接掌新聞局。
新政府就任後,由於內閣橫向聯繫不佳,對政策解釋不同調、傳達不精確,而且朝令夕改,民調溜滑梯、支持度急凍,內閣改組傳聞甚囂塵上,從衛生署長、金管會主委到新聞局長異動,證實傳聞非空穴來風,報紙更指出,農曆年前後,將會完成第一波內閣局部改組。
內閣局部改組旨在汰換不適任閣員,但筆者不禁要問,改組的精神為何?是為己為權的「功利內閣」,或是以民為歸,謀民長遠福祉的「功力內閣」?
台灣政治為選票,一直偏向「功利」,特別是總統直選後,所有政策和閣員任命均以鞏固政治勢力為基礎,然而,經過李登輝、陳水扁政府二十年施行,「功利」只能收攏少數支持,無法大攏民心,可謂失效。
其實,馬政府若要謀得政治光環,提高支持度,只消做四件事即可:
一、任用統派人士為陸委會主委,大大提升兩岸關係,一天六千陸客來台輕然成行。
二、任用仇綠人士為新聞局長,政府便能在意識形態議題上獲得勝利,鞏固泛藍政治版圖,提高民調。
三、操弄失業率,政府可大肆興建蚊子館、進而維修,且減緩工作時程,將八個工作天的進度延長成二十天,並以時薪雇用工人,增加工作機會,失業率大幅下降,美化數據。
四、操弄司法,快速審判陳前總統,定讞後再依南韓模式特赦。
若此,馬總統的民調必衝破五成,但是馬政府沒做,因為「功利」是毒藥,已有前例證明。所以,即將進行的內閣改組,由今觀之應是以「功力」為導向,著眼長線投資。雖然「功力內閣」優劣尚未可知,但至少不會重蹈只求瞬間激情,討好少數族群,不求實際內涵的「功利政治」覆轍。
古謂「風行草偃」,君心所向,民心亦然。如今內閣改組,希望新團隊不但能貫徹馬總統的意志,展現以民為本的民主政治理念,並能革變謀私牟利的功利風氣。
弗瑞(宜蘭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