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部分校系的學校推薦管道仍將操行成績列為門檻條件,部分校系則不考慮入學學生的操行成績。
第三類組中最熱門的台大獸醫系設下三級(八十分以上)門檻,醫學系卻不設門檻。最熱門的法律系也不設品德門檻,同一院校標準不一。
傳統的師徒制,士農工商各行各業,收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品德,資質稍差一點,可以教、可以學,但是品德不好一般都不考慮。因此古代傳授醫術、五術,多以品德為上選,因為這些技術如果沒良好品德,使用起來危害更大。
現代社會的形態不同,已少有人用品德來做為衡量用人的標準。一是考察品德是否良善不易有客觀標準,二是整個社會也不太重視品格教養。
在教改之前,不論是高中、大學入學考試都是以學科為入學的標準,沒有考慮到操行成績。教改之後,指考也是以學科為標準,只有甄試入學,部分學校才會參考一下操行成績。
儘管入學考試不重視操行成績,但品德教育應該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環,基本上教導做人的道理。
過去還有象徵性的學科「公民與道德」,但長期以來已流於形式,以致在課堂上多是打混或是被其他學科占用,最後則在教育學科上消失。
近年因在政壇上貪瀆風行,涉案人多出身名校,使道德教育再度受到各界重視,甚至有人以《道德》為名出專書或雜誌,呼籲各界重新重視在職場上或教育上已經消逝的道德良知。
當然這些呼籲也得到一些回響,像今年大學入學甄試,部分校系要求操行成績作為門檻就是一例。
這次大學入學甄試讓人感到諷刺的是,醫禽獸的獸醫系要求操行品德,醫人的醫學系卻不看操行成績,的確讓人難以想像。
同樣的,台大法律系不重視品德也讓人不解。前總統陳水扁主政時,幾乎可以說是台大法律系治國時代,從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以降,放眼望去盡是台大法律人。
但是台大法律人治國,除了彰顯他們的人文素養不足之外,最受詬病的就是品德操守。
德行成績的評量很難有客觀標準,常會失之主觀,有些學生會被認為大逆不道,事實上他的本質很良善。因此有些學校不採計操行成績,就是擔心不夠客觀。
針對此點,教育部目前訂定的高中成績考查辦法中,德行成績已改為德行評量,德行考查的方式已不再用分數或等第評定,而是用文字敘述,但仍保留獎懲及出缺席紀錄。是否會有不夠客觀的問題,可以由入學的甄試委員會作評量,也可以由學生針對老師的評語作陳述,主觀性可以降低許多。
從整個社會風氣看來,學生的品德教育是要重視,如果列入大學入學甄試評審標準之一,各校會重視,學生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儀節。將來進入社會之後,才會把道德當做行事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