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角七號》在十月下旬即已審查通過,原本有機會赴大陸成為今年賀歲片,未料日昨傳出大陸方面以海關作業為由,來電暫緩交貨。
大陸方面因為擔心「皇民化」的陰影,避免引發仇日情緒,暫時不考慮讓《海角七號》在大陸地區發行。
目前新聞局正透過海基會擬和大陸海協會協商,希望透過《海角七號》讓大陸民眾更了解台灣的風土民情。
《海角七號》在國片一片蕭條中異軍突起創下賣座紀錄,令人刮目相看。主要是因為它樸實的展現了台灣鄉土民情,不論是在地人如何想要突破經濟劣勢,或民意代表展現的土氣豪情,都十分忠實表現台灣實況。
中間雖以兩段台灣人和日本人的愛情貫串,但沒有任何政治意識或是皇民化的問題。
更可貴的是這部電影展現了非政治性的台灣新世代,他們面對自己的問題,處理自己的問題,除了罵兩句髒話,不會動輒訴諸政治或暴力。
在當前台灣社會充斥政治、暴力、抗爭、對立的情況下,深獲底層小市民的同情共感。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上月來台訪問也在圓山飯店欣賞了《海角七號》,他認為對於了解台灣的風土民情很有幫助,表示「希望有一天去看看飄著雨的國境之南」。陳雲林也不諱言他在來台前夕已經看過錄影帶了。
《海角七號》還有一點值得稱道,它用愛情和本土的力量化解了歷史的傷痕,日據時代的種種不堪和受壓迫,在片中都被愛情給包容了。半個世紀前的那段愛情故事已然模糊,但是遺落的信件忠實的保存著,訴說著愛情的堅貞。而現代這段男女主角的愛情也是自然而然的,沒有人想到過去的歷史,純樸的民情了無痕跡的化解了歷史的創傷。
歷史證明任何以政治理由抹煞文化創作的作為,都是愚蠢的。想要用政治手段阻止民眾發抒情感的行徑,更不會成功。
即使中日之間有過戰爭的歷史,台灣也曾經受過日本的統治,但是人民只有默默承受的份,受傷的是平民百姓,得意的只有政客。導演只是單純的記錄下民眾的情感而已。
海基會認為大陸方面的動作應該只是海關作業的暫緩行為而已,因為片中有台語、客語等有關字幕處理的技術問題。其實,字幕處理對於電影來說那會是個問題?至於擔心皇民化的問題更是多慮,觀眾在觀賞時或是觀賞後何曾受到皇民化的影響?
海峽兩岸現階段最需要的是建立互信和互諒。建立互信機制最快的捷徑就是透過文化交流,這幾年來,兩岸民間的文化交流可以說是十分頻繁,包括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的往來都不曾間斷。
《海角七號》算是近年來唯一獲得台灣民眾廣大回響的電影,如果大陸方面想要了解台灣民眾的情感,無疑的,這部電影是一個捷徑。海基會銜命與海協會協商,似乎沒有理由不讓《海角七號》登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