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台灣一年使用聚乳酸(PLA)約一千三百公噸,但由於宣導及標示不清,讓消費者直覺以為「也是塑膠」;回收商收到這些PLA,反而對回收塑料造成破壞。
環保署去年起推動零售通路與食品相關行業使用PLA容器,用以盛裝各種食品,其立意無非是著眼於以PLA逐步替代塑膠容器,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但是,缺乏政策推動的宣導,無法讓民眾了解如何配合環保政策,不僅造成塑膠回收業者的困擾,使得回收塑料無法使用,且造成更大的環保困擾。
況且,PLA主要原料是玉米,成本較高,雖能放在堆肥中自然分解,但是,種植玉米必須砍伐森林,使用農藥與基因改良種子,是否對環境友善,不言可喻。
政府推動環保政策,缺乏事先評估與宣導,更未做好配套,使得環保政策加重環保負擔,這是一個改不掉的老毛病。
站在商業角度,採用較貴的PLA,最終只好轉嫁給消費者;對民眾而言,如何回收造成困擾,只會降低配合的意願。
筆者認為,從過去的塑膠袋減量、推動環保紙餐具,乃至如今的PLA,學到一個更基本的觀念:「避免用過就丟的習慣」,能夠重複使用,並減少廢棄物用量,才是真正的環保觀念,否則再多的資源回收系統,都無法應付這些環保訴求所衍生出的新問題。
阮肇(台南市/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