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正修中觀時,如何觀此空觀與假的智慧是障道的無明呢?觀此無明,分為三番:觀無明、觀法性、觀真緣。
一、觀無明者:即是「空觀、假觀的智慧,與心相應。」以法性為因,以空觀與假觀的智慧為緣,與心相應,名「所生法」。
「所生法」即是無明;以此無明,作為修中道觀之觀境,並以四不生來驗證。正修中觀時,觀此二智,是從法性中生?還是從無明中生?或者是法性與無明和合而生?或是離開法性與無明而生?
若從法性中生?法性是無生,如何能生二智?若從無明中生?無明是不真實的,也與中道不相關。若是兩者和合而生?則犯前面的二種過失。若是離開法性與無明,則無因緣而生;故《中論》說:「諸法不自生」。此四者,是從「因成假」的角度破除執著。修中道觀時,泯然清淨,心無所依,亦不住不著,不覺不知;能觀、所觀,猶如虛空,不可說示。雖然尚未引發真諦,但於四句中,是絕對不會生起執著的。
又,修中道觀時,觀破空觀與假觀的執著障礙,名「觀穿觀」。將心安住在此中道理上,名「觀達觀」。此中道理不可思議(不觀而觀),名「第一義空」。此二乘之空,名為「智慧」;此法性非智非不智,是為中道觀之三義也(不觀觀)。
復次,中道觀能體達空觀與假觀的智慧,是無自生性、他生性、共生性、無因生性,畢竟不可得。
今逢心本源,無明寂靜,名「止息止」;安心此理,名「停止止」。常住之理,非止、非不止;對無常動,故言為止。即是非止、非不止,是名「中止」,中道觀具有此三種意義也。
註:止有三義
1.止息義:眾生妄想,紛然雜前,能澄心慮思,則萬念頓息,此就「所止」而說。
2.停止義:心緣諦理,繫念現前,湛然停止,不復動搖,此就「能止」而說。
3.不止止義:法性無明,本為同體,非止非不止,以無明為不止,法性為止,即無明是法性,不止而止,此則別約諦理而說。(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