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一名四十歲中年男性兩年前因車禍造成顱骨缺損,而施行傳統的顱骨成型術,但術後因鋼絲鬆脫而塌陷,不僅外形不美觀,還因凹陷的骨片直接刺傷腦部組織,隨時有生命危險。三個月前他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看診,醫師運用數位影像及塑形鈦施行顱骨修補,不但頭型外觀與原顱骨完美貼合,意識也清醒許多。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榮東指出,部分腦部外傷患者,經切除顱骨利用鋼絲固定後,其中有四到五成患者會因鋼絲鬆脫而塌陷,甚至需要切除顱骨降低腦壓、而造成顱骨缺損影響外觀,還會出現癲癇、意識模糊的後遺症;採用鈦金屬以數位化模擬成型技術治療,可回復外形美觀。
劉榮東強調,由於無顱骨保護腦部組織,一旦遭受外力撞擊,還有可能因二次傷害而損及生命。顱骨缺損或凹陷的修補在神經外科是非常重要的手術,醫學上稱為「顱骨成型術」。
劉榮東說,傳統顱骨成型術都是以「人工骨泥」直接鋪蓋於頭顱缺損處,術中塑型的時間較長,且原有頭骨的厚、薄及弧度不易還原,以致無法恢復原來的頭型;同時骨泥必須藉由鋼絲固定,日後鬆脫的機會也會增加。今年初開始採用數位化模擬成型技術施以顱骨的修補,已有十個案例施行此種方式進行修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