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深秋,天氣轉涼。人體也隨著時令,呈現陽消陰長的態勢。中醫建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著自然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規律,保養身體,儲備精力。
秋天宜「早睡早起」:早睡以避其寒,早起以受秋爽。氣候轉變,人的心情也容易受影響,所以適當的戶外活動,對心情、體力都有幫助。
秋季氣壓高、早晚溫度低,空氣漸轉乾燥,所以秋季的保養以「潤燥」為主,尤其是呼吸系統的「防涼」、「防燥」。秋燥時節,不宜大補,以「和」為貴,重的是「養肺潤燥」,以「清補」為主,可視身體狀況,酌用西洋參、麥門冬、玉竹、天門冬、沙參、百合等,鹿茸、肉桂、麻辣鍋等辛熱之品不宜過食,更不宜吃羊肉、狗肉等,以免加重秋燥的不適。可多飲開水補充水分,口味宜清淡。另外,按體質多吃些梨、枇杷、荸薺、甘蔗等水果皆可生津潤燥。
冬天宜「早睡晚起」,保暖避寒。冬日寒邪易傷人陽氣,使人手足冰冷、蜷臥嗜眠。天氣漸冷,過敏、氣喘、心血管疾病、關節炎等疾病也容易因此加重。冬天在五臟與「腎」相應,「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冬天保養得好,來年的春夏也會比較健康。人之陽氣根於腎,寒邪最傷腎陽,老年人、體虛人尤需注意,所以冬日的保養以「養腎」為主。
冬季宜多吃向地性的根莖類,或組織較緻密的蔬菜水果,可加薑、肉桂、八角、肉←等溫性的天然調味料。盡量採熱食,但避免食用太多油炸、炭烤物,以免助生虛火。可多食用堅果類、產熱高的食物,如核桃、栗子、桂圓等。「色黑入腎」:冬天可選用一些養生的黑色食品,如黑芝←、黑棗、黑豆、黑木耳、海帶、紫菜等。
冬天乾冷,容易冬季膚癢的患者,可用中醫藥「養血潤燥」。但冬令進補,尤其是大辛大熱之品,最好請中醫師開辨證處方,以免發生「虛不受補」的情形。此外,冬日忌房事過度,以免損傷腎的封藏之性。運動流汗後也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寒。
中醫重視依時令養生,秋冬是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中老年人更要注意保養之道。
(作者為衛生署竹東醫院中醫科醫師 王繼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