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台灣文化記像】萬事善解的人瑞畫家吳梅嶺 文/黃長春 |2015.05.22 語音朗讀 503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時年一○六歲的人瑞畫家吳梅嶺╱2002。攝影/林茂榮 圖/雄獅美術提供 裝有調好色彩的易開罐容器╱2002。攝影/林茂榮 圖/雄獅美術提供 彩繪的小石頭╱2002。攝影/林茂榮 圖/雄獅美術提供 〈庭園一隅〉╱1934╱梅嶺美術館典藏。 攝影/林茂榮 圖/雄獅美術提供 〈盛夏草炎〉╱1984╱吳錫煌提供。攝影/林茂榮 圖/雄獅美術提供 文/黃長春 攝影/林茂榮 圖/雄獅美術提供 「長春,妳注意到沒?吳梅嶺沒打底稿,毫不猶豫地直接揮毫,迅速完成一幅花鳥畫,好像神明上身喔!」十三年前的某一天,攝影師林茂榮小聲這麼對我說。二○○二年初,為編製《百歲.師表 吳梅嶺》一書,吳梅嶺的學生,也是本書作者陳宏勉陪著我們,在吳梅嶺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家中進行拍攝工作。 一○六歲的吳梅嶺,本來是坐在客廳看NHK的相撲節目,一知我們的來意後,便緩慢站起,扶著助行器走到他的畫室。身體的各部機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的。但當時眼前這位高壽的人瑞畫家,不論在設色、線條與布局等方面,都沒喪失如何成就一幅傑作的好本領 。他作畫時的胸有成竹與神魂超拔,令我感到不可思議。 環顧著既是畫室也是寢室的四周,桌上的畫具與顏料排列整齊,此外還有十多個被剪成五公分高的易開罐容器,「這裡面都是裝著吳老師調好的各式色彩,他每日清晨早起時,只要加上水,就可以隨時畫出色彩與明度之變化多端的畫作了。」陳宏勉這麼說。 畫桌後方的床舖上,棉被疊置整齊,可感受到吳梅嶺在日常生活受到子女很好的照顧。他曾寫詩說:「兒子夫婦孝心濃,關心老人心不空,眼疾以來用心機,朝夕點藥不停時。」其實,他的兒子吳錫煌及媳婦在當時也是八十多歲的長者了。在協助林茂榮拍攝畫作時,我本欲爬上椅子,要將一百公分高的畫軸掛在牆上,但吳錫煌卻堅持由他自己踩上高椅掛畫,而他的太太則在廚房炒菜準備中餐。突然間,我在這家人的身上,真實感受到所謂的時間停格與凍齡不老。 嘉義朴子人的吳梅嶺(1897-2003),生於日本領台後第二年。早期因協助兄長「寫燈」的繪製事業,奠定了良好的繪畫基礎。台北師範畢業後,曾於任教學校推廣刺繡藝術,為學生白描、標色刺繡底稿,所以他的畫作也帶有民間工藝的親切色彩。首飾刺繡設計名家粘碧華曾說:「吳梅嶺的花鳥繪畫,構圖繽紛熱鬧、自然野趣;設色爭妍鬥豔、脫俗清雅,若運用各種染色的蠶絲線刺繡,定會美麗光澤。」 學過日本畫的吳梅嶺,曾在昭和初期(1930年代)兩度入選台展。一九三四年,他三十八歲時,本以〈庭園一隅〉參選台展,但因裱畫店老闆在裱好畫作之後,忘了幫他將畫作送至台展評審,而使他失去入選的機會。其實,對於這幅意境幽遠、饒富禪意的膠彩畫作而言,任何的獎項記錄不過是錦上添花吧了! 這是一幅描繪庭園秋色的寫生之作。畫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吳梅嶺親手栽植的。當秋風吹起,鳳凰木的紅花落盡,葉子變黃時,樹下的母親流露出觀音的慈容,靜觀世間的時序流轉與無常生滅。她頎長呈S狀的身型,散發出典雅莊重,卻不失活潑的生命氣息。她彷如釋迦的拈花姿勢,換來的不是孩子破顏的微笑,而是剎那的頓悟,驚喜地張開雙臂。 其實,這孩子不是別人,而是觀畫者的你我! 畫中這位母親的慈悲與智慧,猶如兩旁四季常開的扶桑、玉蒲與茉莉所時時散發出的馨香,吸引著無數的孩童奔向她的懷抱。她親近心靈破碎者;她拯救精神痛苦者。她的雙目垂顧尋求平安的人;她的兩耳聆聽他們的哀禱。當夏季來臨,上方的鳳凰木會再度盛開充滿生命力的火燄花朵。 國民政府遷台後,傳統水墨受到重視。此時,五十多歲的吳梅嶺,亦開始畫起水墨畫來。他的彩墨畫作之所以會在視覺上傳達出淡雅芳香,令人感到神清氣爽,心情平靜,「這是因為融合了日本畫粉色色彩的緣故。」陳宏勉如此解釋。 「萬事善解」是吳梅嶺常說的至理名言。但以前的我總是不解,難道息事寧人、不與人爭的善解,就能締造真正的和平嗎?但在接觸信仰與哲學之後,我才明白,所謂的「善解」,是以超乎萬有的「至善」為基礎,來與萬物建立和諧的關係 。 「宇宙自然與人心世界有一主宰,有一真理,中國人稱之曰『性』。萬物皆有性,萬物原於天地,萬物之間有一大共通,此一大共通即是『天』。人心最靈,最能表現出此性,故曰人『性善』。因整個宇宙只是『一善』。天有好生之德,此即宇宙之善的表現。」錢穆在《中國文化叢談》(三民書局)這麼說。 是的,面對周遭的人事物,吳梅嶺總是以誠摯的心靈來「善解」相待。即使是庭院中不起眼的小花、小草,他也都能以彩筆訴說「天地有大美」的生命氣息。就連路邊的小石頭,他也都不忘順其外形地彩繪,賦予人的神色與姿態呢! 前一篇文章 【中華文化佛教寶典】善惡隨逐 下一篇文章 【人間植物禪】又是樹薯收成時 熱門新聞 01【書市隨筆】《草間傾聽泰戈爾》琹川的山居歲月2025.05.1802佛光山開山59周年 全球同步抄經2025.05.1803【快樂塗鴉簿】漫步花叢間2025.05.1904【佛光山口述歷史系列】慈悲愛心人 社會安全人人有責2025.05.1805社論--中美各得所需2025.05.1906社論--參考新加坡的圖存之道2025.05.2007新加坡副總理顏金勇 拜訪新加坡佛光山2025.05.2008加薩陷饑荒 1.4萬嬰兒命危2025.05.2109香港佛光道場三皈五戒 佛子迎光明2025.05.2110【臆想截圖】 緬梔2025.05.2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美哉斯土】 台北心靈地標:天主教聖家堂【光影紀事】 老派文人的賀禮【心無界‧走入夢中佛的藝境──蔡宜璇創作展】 夢中見佛【西夏檔案】《掌中珠》裡的微笑僧侶【民俗資產】螭的藝術之美【書藝心語】勇敢做自己 作者其他文章觀「室閒茶味清── 盧廷清茶掛書藝展」疫情下,李賢文24節氣的創作【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的純粹與超越【藝之至】 石守謙藝術形式最關鍵【藝之至】 李欽賢百年舊驛在地色彩【藝之至】 李欽賢從美術史認識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