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於教學的熱忱與用心,從其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看出。孟子秉承孔子的志向,在教學上也務求針對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提供適切的解答。除了孟子論述的五種教法──「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語出〈盡心上‧四十章〉);另觀察他與君王的對話,也可以看出他以身作則,而實行因材施教的教學。
齊宣王曾以三件事向孟子請教,第一次提問如何與各國諸侯交友往來之道,當孟子回答應當以仁道對待他國時,宣王竟然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似乎是想以天生好勇鬥狠的個性,為自己只能以武力征服各國找到合理的藉口。
孟子面對這樣的回應,不僅不予以痛斥或責備,反而以周文王與周武王運用武力與勇氣,使得天下安定,期許宣王也能善用好勇的天性,來安邦治世。(詳見〈梁惠王下‧三章〉)
第二次問及如何施行王政時,孟子告之以文王徵稅的方法,以及特別救濟一國之中鰥、寡、孤、獨四類人民。由於救貧的做法,可能必須動用到君王的財富,因此齊宣王立刻宣稱:「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將愛好財貨、物質的個性做為無法貢獻財富於百姓的理由。
孟子則舉出《詩經》對賢君公劉的讚揚為例:「乃積乃倉,乃裹餱糧,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說明百姓與君王共同享用財貨時,雙雙富足的喜悅。(詳見〈梁惠王下‧五章〉)
雖然已經如此循循善誘,齊宣王仍再次以自己貪戀美色為由,宣稱自己無法提供資財援助人民(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到這裡已經可以相當明顯地看出,宣王不斷在閃避孟子的回應,而提出不甚相關的藉口。雖是如此,孟子又舉出古公亶父與其后妃共同巡視天下,而深得民心的例子;若是宣王也能如此,將能推廣私人的愛好,輔助王政的實行。(詳見〈梁惠王下‧五章〉)
孟子對於齊宣王一人的教導尚且如此,遭逢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發問時,或遇其他思想家──告子、許行之徒詰難時,不論是針對不同的問題,或不同人的相同提問,皆一一提出最為切合當時情境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