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故事】寸舌雖軟力猶壯

薛吉辰 |2010.08.19
821觀看次
字級

舌位於口腔,「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許慎《說文》),除了辨別滋味,舌還是輔助發音的重要器官。

「舌者,音聲之機也」(《靈樞.憂恚無言篇》),舌能輔助發音,故常以舌代指言語。歷史上不少士人都因口舌而名聞天下,成為舌辯高手:

《史記‧張儀列傳》載,張儀與楚相飲酒,楚相璧被盜,門客懷疑是張儀所為。張儀被打了幾百竹板,回家後問妻子自己的舌頭是否還在,因為舌頭在就還可以去遊說諸侯。後因以「儀舌」喻指安身進取之本,或指能言善辯。

最有名的還是諸葛亮舌戰群儒。劉備派諸葛亮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在孫權殿前,張昭、虞翻、步陟等主和派先後發難,諸葛亮從容作對,諸儒「盡皆失色」,成為舌下敗將,孫權終於同意聯劉抗曹。

「舌之為言,達也,陽立於三,故舌在口中者長三寸」(《春秋元命苞》),古人常使用「三寸舌」指機辯之士,也稱「三寸之舌」。秦軍圍攻趙都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向楚國求援,門客毛遂自薦出行。談判時,見楚王猶豫不決,毛遂按劍上階,慷慨陳詞,最終說服楚王派兵救趙,平原君由衷地發出「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讚歎。

酈食其奉劉邦使命單騎入齊,對齊王曉以利害,因此有「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之偉績(《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就是「舌卷齊城」的故事。

「三寸舌」後又衍化為「三寸不爛之舌」,這與佛教故事有關。天竺高僧鳩摩羅什來中國弘道,臨死前發誓說「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鳩摩羅什死後,依天竺國的葬禮火化,唯舌不爛。這個佛教故事本是印證鳩摩羅什傳道的堅確不欺,後來才與善辯沾邊。

除了辯士,舌還是師者的謀生手段。漢代經學家賈逵遍通經史,許多人不遠萬里來拜他為師,有人甚至把兒孫帶來,在附近住下求學。學生們送來作學費的糧食堆滿了賈家的糧倉,像耕田人一樣,賈逵靠舌頭來耕種,後以「舌耕」指教書謀生。

舌還和氣節有關。文天祥〈正氣歌〉:「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即描述唐代安祿山叛亂,常山太守顏杲卿因城陷被俘,罵不絕口,被安祿山割下舌頭,顏杲卿仍含糊而罵,最後不屈而死的典故。後以「常山舌」為寧死不屈之意。

武俠小說中因不欲受辱而咬舌自盡的描述,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並沒有科學依據。

然而舌頭的語言功能也沾上了被貶損的因素,如「嚼舌根」、「長舌婦」、「鸚鵡學舌」、「滿嘴跑舌頭」、「舌頭底下壓死人」等。古人深知舌頭的厲害,因而才有「慎言」以自警。

北周武將賀若敦因口出怨言,遭人陷害,被逼自殺。臨刑前,賀若敦囑咐兒子賀若弼:「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然後用錐子刺弼舌出血,告誡慎言後以「刺舌」指說話謹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