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的歌】驪歌初動的季節

文/曹郁美 |2019.05.16
6335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又到了鳳凰花開、驪歌初動,面臨人生新里程的季節。畢業生,你準備好了沒?

說起〈驪歌〉我們從小就唱著:「驪歌初動,離情轆轆,驚惜韶光匆促。毋忘所訓,謹遵所囑,從今知行彌篤。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切莫踟躇,矢志復興民族。」

半文言的歌詞,小學生哪懂?而且還要「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矢志復興民族」,真是「反共抗俄」到底。

這首歌脫胎自西方,據說是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所寫、題名〈友誼地久天長〉的詩,被譜成了曲而流傳下來,故香港人把本曲名為〈友誼萬歲〉。不過國人對它的熟知應來自黑白電影《魂斷藍橋》,男女主角分別是羅伯泰勒與費雯麗,堪稱最佳情侶檔。

電影是悲劇,填上中文歌詞後竟然成了歡送畢業生的〈驪歌〉,真不知當初是誰的發想?

而「驪歌」二字大有來歷,切不可寫成「離歌」。相傳先秦時代有一首歌名為〈驪駒〉,係為人送別時所唱,以後因語音的變化成了〈驪歌〉。例如,唐代的李白在〈灞陵行送別〉中就這樣寫:「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另一首名曲〈青青校樹〉,原為日本人歡送畢業生所唱,來源為一八七一年的美國樂曲,填上日文歌詞後廣泛流傳,戰後再填上中文歌詞,詞曰:「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霑化雨如膏。筆硯相親,晨昏歡笑,奈何離別今朝。世路多歧,人海遼闊,揚帆待發清曉。誨我諄諄,南針在抱,仰瞻師道山高。」

怎麼又如此文言典雅?套句前面的話:「小學生哪懂?」尤其那一句「南針在抱」,「南針」是什麼?我小時候傻傻地唱,後來才知道這是把老師比喻成「指南針」,他指引了莘莘學子的方向。

另有一首雖非畢業歌,但詞與曲太美,常拿來以合唱方式當作朋友之間的歡送,那就是李叔同(弘一大師)填詞的〈送別〉,詞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歌為十九世紀美國音樂家J.P.奧德威所作的〈夢見家和母親〉(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流傳到日本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再改寫成〈旅愁〉。一九○五年至一九一○年,李叔同留學日本期間聽見了〈旅愁〉,深深打動他的心,於是填上中文歌詞,成了我們今日熟知的〈送別〉。

也有人說李叔同的詞境是受了元曲《西廂記.長亭送別》的影響,不知正確否?有趣的是,本曲原為美國人的創作,在該國知名度不高,反倒在日、中兩國深受喜愛。

由以上三首歌:〈驪歌〉、〈青青校樹〉、〈送別〉,可知兩件事:第一,它的來源途徑是歐美↓日本↓中國↓台灣。第二,台灣在日本統治五十年的時光下「文化移植」甚深,把日文歌直接帶進來填上中文歌詞,簡單又省事。

到了近日,畢業歌可親切多了,不再那麼詰屈聱牙,讓人似懂非懂。例如小虎隊的〈驪歌〉,其中幾句就甚為淺白:「親愛的朋友請握一握手,從今以後要各奔西東……不管相逢在什麼時候,我們是永遠的朋友。」

不過要說到讓人記憶深刻的應屬李翊君所唱的〈萍聚〉,就字義上來說此二字是「如浮萍聚散」,同學三年、四年或六年,不都終究要分離,像浮萍一般嗎?奇怪的是歌詞找不到「畢業」二字,卻被學子拿來當作畢業歌。它說:「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不必費心地彼此約束,更不需要言語的承諾。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這原是救國團的團康歌曲,由於不知作者是誰,常籠統地冠以「魯啦啦」三字(即救國團服務員的代稱)。這首歌流傳在廣大的校園、營地、山巔水涯,最後由李翊君唱紅。直到東森電視台刻意地追索,作者終於現身了,他叫孫正明。

一九六七年孫正明就讀師大音樂系,參加在台中舉辦的音樂師資研習會,有兩位女孩拿著歌詞的「半成品」給他,請他譜上曲韻。為何要用「萍聚」,是因為孫正明認識某一位女孩名字當中有「萍」,就這麼用上了。當時師大很保守,不許學生對外參加歌曲甄選,於是孫正明再三交代這兩位作詞者不可把他的名字曝光,從此以後這首歌就「隱姓埋名」起來。

後來,孫正明去法國讀書,又進了大陸,怕返台有危險,於是滯留法國十年,並且刻意遺忘這件事。待他回到台灣看到電視台的報導,才一點一滴地回憶起來:「這首歌是我寫的」。

謝謝孫正明,謝謝救國團,有太多「魯啦啦」帶給我們好歌。我們就唱唱唱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