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斯土】撫台街洋樓見證台北發展

文/丹青 |2018.05.31
2530觀看次
字級
台北市政府自去年過年前拆除橫跨北門頭上的高架橋,今年八月再完成北門廣場的整建,機捷A1站旁邊的鐵道博物館,也快整修完畢了,整個西區門戶計畫即將完成。 圖/丹青

文/丹青

台北市政府自去年過年前拆除橫跨北門頭上的高架橋,今年八月再完成北門廣場的整建,機捷A1站旁邊的鐵道博物館,也快整修完畢了,整個西區門戶計畫即將完成。

一些過去被忽略的古蹟,將因北門和西門的串連,而重新被民眾看見。其中之一就是許多人還不曾聽聞過的「撫台街洋樓」,因它面積不大,又隱身在延平南路眾多民間大樓之間,若只走過騎樓,很容易就路過而不知其建築之歷史和特色了。

「撫台街洋樓」是台北城內現存年代最早的民間商用建築,一度很有貢獻,因為它參與了日據時期許多大型建物的興建;這些建物,不少現在被指定為古蹟了,現在也已是古蹟的「撫台街洋樓」,是曾建造古蹟的古蹟,這話並不為過。

原來,「撫台街洋樓」最早是日據時期的營造商人高石忠慥(一八四九~一九二二),於一九一○年在現在的延平南路二十六號(日據時期為大和町四丁目八番地),蓋了一棟商用建築洋樓,做為高石商會總公司──即「高石組本社」。

高石組是當時有名的營造公司,經手台灣多項建築及開發工程,包括日據時期的台北市區改造計畫、龜山水力發電廠、總督府紀念博物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台南州廳(今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等等。現在,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台灣文學館、總統府等都是國內著名的古蹟了。

一九三○年,此地轉賣給酒商佐土原吉雄經營,仍為商辦使用。但在政府遷台後,保存建物歷史的觀念尚未萌牙,這棟洋樓曾經作為《人民報導社》的社址(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天利水電行(一九四八~一九五○);後來被警備總部及國防部等收作辦公室或宿舍用途,但並未好好維護,待眷舍一一搬走之後,這裡成為雜草叢生之地;一九九七年,雖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但二○○○年,後院的木房失火,不僅燒毀嚴重,也連帶使古蹟外牆、屋頂檜木構造等均受損。

二○○四年,台北市文化局開始著手整修計畫,經多年與文史工作者及地方人士研究修復及古蹟再利用因素考量,直到二○○九年才正式完工,並委託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管理及營運;最後將此棟建築取名為「撫台街洋樓」。

「撫台街」乃日據時期,日本人叫忠孝西路、武昌街、中華路、博愛路所圍一帶的區域的名稱,因為清朝的巡撫衙門就座落在此區域;而此棟為日人在此區域內之延平南路所蓋的商用洋樓,故稱之為「撫台街洋樓」。二○一四年,「撫台街洋樓」轉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駐經營,以保存歷史影像為主要重點。

「撫台街洋樓」見證了台北都市空間的發展,是日據時期台北都市更新計畫的第一批建築物,存留至今,歷史意義重大。它的建築特色,一樓以石頭砌建,二樓由檜木構成,不僅在落成當時,就較為顯目,台灣人還稱之為「石頭厝 」,在市區很少見。而其屋頂老虎窗(Dormer) 及馬薩式斜屋頂(Mansard Roof)及半圓拱廊的設計,也映照了二十世紀初西洋建築在東方的發揚。但「撫台街洋樓」這種建築之美,需站在對街走廊,才見得到全景。

今延平南路從中山堂至北門,一路上的路牌,常見有「撫台街」字樣的招牌,但市民常不知其意,下次就到「撫台街洋樓」,去尋找一些歷史的身影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