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外科醫師的養成過程,常會讓許多病患成為實驗品,有鑑於此,三軍總醫院以泡福馬林的大體,注入紅色染料,讓學生練習「搶救」插管。而為了訓練新手醫師診斷病患症狀,醫院也聘請專業演員扮演病患,測試醫學生是否能正確診斷。
三總外科部主任醫師孫光煥表示,外科醫師的養成需要很多經驗,透過大體教學手術,可以讓剛踏入外科的醫師藉由實際的演練,培養熟練的能力。
過去的外科醫師須利用縫豆腐、豬皮練習縫線技巧,遇到插管等緊急事件,也只能硬著頭皮上陣,完全憑個人天分與病患運氣。三總因此規畫大體教學手術,讓實習醫師在行醫前打好底子。國防醫學院解剖系以十五具泡過福馬林的大體做為訓練對象,讓學生進行模擬大體外科教學。
由於死者血液不會流動,為求逼真,三總醫師先在大體頸動脈注入含有紅色染料的溶液二千五百西西,另外,在心包膜與心壁之間注入三十西西溶液,就此展開虛擬實境的外科急診處置。操作正確的人,可以從大體心包間隙,抽回紅色染料,如此就算過關。
孫光煥說,透過此課程,實習醫師能學會中心靜脈導管置放術、心包膜穿刺術、氣管內管插管、胸管置入、靜脈切開、環狀軟骨切開、四肢筋膜切開術、緊急顱骨鑿開術、顱骨牽引治療頸椎骨折急救技術。
而為讓新手醫師累積更多經驗,該院近年也聘請專業演員,扮演標準病患,照著劇本,演出車禍、小腦病變、頭部外傷、發燒患者,再測試醫學系學生是否能正確診斷。參與演出的演員田明笑著說,高血壓最難演,演不出來就用嘴巴說。
演出時,教授會從旁邊觀察室,透過半透鏡評量學生表現。另外,演員也可從學生診斷過程專不專業、態度夠不夠親切,替學生評分。
三總至今已訓練十四種疾病、三十六位標準病患,希望幫助學生增進與病患互動、診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