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典出辛棄疾〈青玉案〉一詞。在美妙的詞境裡,蘊含了一股通透人生況味的智慧。
「眾裡尋它千百度」指向一種美好的認定與執念,尋尋覓覓,只為一親芳澤;然而,努力卻不見得一定能夠順利尋得,往往便在心意蕭索之際,驀然發現那人只在燈火闌珊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其中「闌珊」,亦作「闌殘」,指的是蕭瑟、衰退之意;「燈火闌珊」自然便是形容燈光稀落、微暗的樣子。《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裡也有這樣的用法:「在杜少卿河房前,見那河裡燈火闌珊,笙歌漸歇,耳邊忽聽得玉簫一聲。」可見闌珊一詞亦指燈光稀微寥落之意。
是以,「燈火闌珊處」的那人,雖佇立在燈火微稀、氣氛寥落之處,卻更添特殊的韻味。原來,真正值得我們追求與珍惜的往往並非閃爍耀眼的那一瓢水,常常反而是身邊或者背後暗影裡癡癡守候的身影。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天上那顆寒星再美,也美不過地上這顆樸拙的石子;只是人們經常關注的是在水一方的亮麗伊人,往往忽略身邊最美最好的守護者。這是人們的盲點,也是許多可哀可嘆的故事的源頭。
眾裡尋它的故事太多,能體會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人卻太少。人生種種遺憾往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