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仰的家庭 下一代健康長壽機率大增

人間社記者觀灝綜合外電報導 |2008.10.02
711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灝綜合外電報導】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說這真是個好消息!美國研究發現,有宗教信仰或內修淨化的人,普遍而言壽命較長,連罹患重大疾病的比例也較低。

這項研究結果在美國醫學界引起相當大的關注,以往許多研究發表,顯示禱告對人體有正面、積極的影響力。不論信仰那一種宗教,凡靜默沉思祈禱,就能使人心情平靜,感覺身體舒泰,此功效早獲得臨床醫生的肯定,這是因為平穩的心理狀態,能有助增強身體自癒能力。

為「祈禱具功能」背書的人,包括著名的大氣物理學家、全球暖化理論支持者霍頓(John Houghton),他還寫了許多文章論述祈禱的重要作用。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雷射光主要發明者陶迺斯(Charles Townes),也有每天祈禱的習慣。

哈佛、耶魯、杜克等大學進一步研究發現,參加宗教儀式與增進健康也有關聯。定期進行禮拜的人,血液中的白細胞素指數變很低(愈低愈好)。即使是感染愛滋病毒的人,如果定期參加宗教儀式,其白細胞素指數自然降低下來。

而且,有宗教信仰還能造福下一代,父母如果定期參加禮拜活動,其子女健康長壽的可能性多大幅增加。

另外有些研究顯示,信仰有益健康的因素還包括宗教社團的關懷,當教友身體不適時表示關切,或在他接受治療時給予鼓勵,這都有助提升療效。

從宗教行為與延年益壽關係而言,信徒的生活方式是一個關鍵。哈佛大學醫學院本森博士提出,信仰與社會的歷史關聯—即宗教信仰是自然的選擇,人類天生具有信仰宗教的潛質。

根據本森的理論,在史前時代,那些有宗教信仰的家族或群體,可能已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照顧家庭、鄰居的責任感。這增強了「血親的體質」乃至提高整個家族將優良基因遺傳給後代的可能性。他們的子孫也因此在信仰中成長,其建立在宗教信仰上的健康生活習慣,以及無私關懷他人的品德,從而提高了健康長壽的生存本能。

一九九○年代初期,全美一百二十五所醫學院只有三所開設有關靈修的課程,目前有九十多所醫學院開設課程探討靈修和健康的關係,醫學院學生也被教導詢問病人的靈修經歷。

根據一般醫學院校和衛生保健機構的研究報告,信仰任何一種主流宗教的人,他們的免疫系統功能比較好,罹患中風、憂鬱症、心臟病的機率也比較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