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善行將是未來社會主流。圖為日本橫濱水族館,一隻阿拉斯加海獺獲得飼養員贈送的心形冰塊。圖/法新社
【人間社記者觀灝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最新醫學研究發現,「義工以行動幫助別人,從付出中獲得快樂,找到生命的目的與價值,可以活得更長壽、更健康。」印證《聖經》經文:「施比受更有福!」被譽為二十世紀組織管理領域最傑出思想家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其巨著《下一個社會》中提出,未來將是義工、宗教盛行的社會,義工或宗教將成為生命的另一個舞台。
給予翻轉疾病
助己健康長壽
美國克里夫蘭醫療診所的心理醫師,致力研發提高病人內在自我療癒反應的各種方法。「壓力會導致疾病,『給予』對於健康大有益處。」馬可基醫師(Dr. Machael McKee)說,「給予」可以翻轉疾病的致命影響力,不論給出去的是時間、金錢,或去愛所愛的人,甚至是去愛一個陌生人。
「剛開始這麼做時,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感覺不真實,根本不像自己,但過了一些時日,就會愈加輕鬆自在,並且確實達到強大的療癒效果。」因此,感覺自己力不從心或毫無價值的人,藉著以行動幫助別人快樂,找到生命的目的與價值,而且可以活得更長壽、更健康。
加州大學與密西根大學的最新研究也發現,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機構擔任義工的老年人,與未擔任義工的老年人相比,前者在五年內的死亡率,比後者降低百分之四十四。「給予有助降低血壓,並減緩心跳速度。給予可以降低壓力,減輕憂鬱症。」
付出有益心靈
學習如何關懷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對樂善好施人士,進行核磁共振研究,發現慷慨可刺激大腦的「獎賞中樞」,並釋放出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一些化學物質。「有些安多芬(endorphins)被釋放出來。還有十分神奇效果的化學物質,來自大腦各個區域,有些可以降低疼痛,有些可追蹤有病的細胞,並予以醫治。」
東維吉尼亞醫學院精神病學主任醫師Stephen Deutsch指出,通常醫師們會以「給予」的處方治療憂鬱症。「鼓勵他們不要太自我壓抑,要多為別人設想,學習如何關懷。」給出去愈多,愈容易有所得。從預防癌症與心臟病到建立自尊,證實:慷慨有益於心靈與身體健康,甚至比運動更有效。
杜拉克在其巨著《下一個社會》指出,為因應社區需求,未來社會需要在年輕時就發展另類非競爭生活,對自已的社區有歸屬感與參與的興趣。預期未來將是義工盛行、宗教盛行的社會,義工或宗教將成為生命的另一個舞台。
布施奉獻利他
知行合一行者
在美國,義工服務已成為優良傳統之一,有逾半數美國人都曾擔任義工。基本上,義工對於所從事的志願服務工作具有使命感,願意奉獻自己的時間、精神與能力。義工志願服務是利他、公益的,並且認同服務組織的使命與宗旨,對於組織交付的任務願意努力配合完成。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曾說,佛門的義工,就如千手千眼的菩薩,都是在替佛菩薩做事,其行事感動很多人。擔任義工,是一種心意和生命的奉獻,是一種力量和時間的布施,所以義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薩行者。
因此,義工的活動需要組織化、管理化,宗教活動也是如此。義工或宗教將如同企業,需要發展計畫、組織、任用、激勵等管理功能。而帶有宗教色彩的醫療機構也相當多,故未來醫療機構應設計一套義工活動管理功能的策略,尤其是宗教醫療機構。
小檔案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1909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經濟學者、也是律師,母親為奧地利首位女性醫學家。
彼得.杜拉克是作家、管理顧問、以及大學教授,為歷屆美國總統擔任顧問,他專注於寫作有關管理學範疇的文章,是第一個將「管理」進行系統化探討的學者,也是第一個提出「知識工作者」,描繪出「知識型社會」的人,因此被尊為「管理學之父」。預測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世人有卓越貢獻及深遠影響。逝於2005年,96歲。
他畢生著有40餘本書,被譯成30餘國文字。杜拉克晚年定居加州,曾任教加州的克萊蒙特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30餘年,該校特別為他設立杜拉克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