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後45天內篩出 60天內手術 10年以上存活率73% 家長要善用「大便辨識卡」
【本報台北訊】嬰兒黃疸可分為母乳性黃疸和膽汁滯留症黃疸。膽道閉鎖,是肝膽汁滯留中最常見且最嚴重疾病,也是造成幼兒換肝主因,大便顏色是判別嬰兒有無罹患膽道閉鎖重要依據。為協助家長更正確判定嬰兒大便有無異常,國民健康局昨天公布了「九色嬰兒大便辨識卡」,增列三種可能也是不健康大便顏色。
「九色嬰兒大便辨識卡」是由國民健康局、台大醫院小兒科教授張美惠共同研發,在九色大便卡中,正常便便的顏色包括了金黃、黃褐及深綠等三種,不正常的便便顏色較淺,共有米黃、淺黃、灰白、淺綠等六種。
張美惠指出,從便便的顏色深淺,能夠初步看出寶寶的消化系統是否健康。如果膽道閉鎖、沒有了膽汁,大便顏色就會愈來愈淺,成為灰白色、或是淺黃色、淺綠色。
不少新生兒家長以為寶寶的便便顏色較淺,可能是喝母奶的緣故,所以就掉以輕心。張美惠強調,如果家長沒有警覺,膽道閉鎖的寶寶差不多在兩個月大時,就會肝硬化,甚至造成致死性肝病,到時只有換肝一途,由父母捐贈左葉肝臟的一小塊,來拯救寶寶的小生命。
臨床發現,只要在寶寶出生後三十天內,就確診為膽道閉鎖,可以透過葛西手術(肝門十二指腸接合手術),讓寶寶膽汁可以正常排出體外。
據統計,台灣新生兒罹患膽道閉鎖的比率約一萬分之二,每年二十萬名新生兒中,約有四十名罹患膽道閉鎖。膽道閉鎖病童在六十天內接受手術治療,十年以上存活率有百分之七十三,若超過九十天以上,十年存活率將降至百分之十一。
張美惠提醒家長,善用「嬰兒大便卡」。在嬰兒出生後四十五天前篩出罹病嬰兒,以利醫師動手術,達到最佳療效;國健局呼籲,媽媽在抱著一個月大的寶寶到醫院接種B肝疫苗時,應該主動攜帶寶寶大便,由醫護人員登錄並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