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史塔克威爾裝置作品 創作源自黑膠唱片 台北展示 素材常用特定紙張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的展示區,藝術家蘇珊‧史塔克威爾,利用廢電腦零件創作了雕塑裝置作品。蘇珊‧史塔克威爾的作品,使人聯想起城市景觀、公寓大廈,或像蜂窩狀的有機結構。她的靈感則來自台北的都會風貌,創作中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借自資源回收廠,展後則將退還再回收。
來自英國‧曼徹斯特的蘇珊‧史塔克威爾,擅於運用日常生活周遭的一次性消費產品,或廢棄的工業耗材進行創作。作品常經常使用到紙張,確切的說是大多屬於特定用途的紙張,例如地圖紙、剪裁樣式紙、衛生紙、書本、書法紙,或是用過的咖啡濾紙、茶包袋以及撕破的包裝紙等。
史塔克威爾表示,選擇此類材料,是因為在她看來,這些材料本身具有「存在過的痕跡」及「現成且不重要的特質」。她能編織、塑造這些材料,藉由轉換而傳達出原本材料內在隱微的意涵及美感。她的創作具直覺與實驗性,並將過程、主題與材料三元素均衡地交織在一起,產生具有多層次及訴求的作品。
策展人張淑征指出,「B-side」一詞,源自黑膠唱片的時代,「B面生態學」的一切創作正是源自於此。製作人將迎合大眾口味的暢銷作品,擺放在易於被聆聽的A-side,而經濟效應較低的「B-side」,因為承受較少的市場壓力,反而可以提供創作者發表原創及實驗作品的舞台,在易於被忽略的另一面,隱藏了更真誠的各種音軌創作。
張淑征提及蘇珊‧史塔克威爾的創作理念,蘇珊向社會提出問號:「對A-side的深度辯論,可同樣反應世人對環境惡化的覺醒,經濟考量是否總佔據了『A-side』的重要位置?人類是否能自覺的對生活型態進行反省,而非僅依賴抽象的碳用量計算數據,來看待全球暖化造成的環境危害?文化的意涵和詮釋能夠用嚴格的科學尺度衡量嗎?我們的文化生態也有所謂的『B-side』嗎?」蘇珊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傳達諸多的反思。即起至十一月二十八日「B面生態學」於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展示區展出(北市羅斯福路二段九號十二樓),展出詳情請洽:(○二)二三九六五五○五,網址:www.how.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