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本會期休會前,並未收到國務院送來的台灣軍購案,也就是說,台灣向美國提出的七項軍事採購案遭到國務院或白宮的延宕,外界認為這無異是美國「凍結」對台軍售,對台灣的國防安全是一個重大警訊,更是對馬政府「重兩岸、輕國防」政策走向的具體回應。
這次台灣向美國提出的七項軍購案,包括阿帕契直升機、反坦克飛彈、愛國者飛彈升級等,其實不算太先進或機密等級甚高的武器,相較於二○○一年布希總統意外宣布同意潛艦等三項武器售台而言,這次的延宕毫無軍事上的意義,說穿了,只是一個政治動作而已,也就是外界解讀的「打馬一巴掌」。
美中台三角關係長期以來就互相擺盪,台灣為了維持台海均勢,年年向美國爭取高性能武器;美國為了履行台灣關係法,對台軍購行之數年;中共基於一個中國的原則,一直對美國軍售台灣一事強烈抗議並施壓。這三角關係之間,長久以來就互相周旋。
美國最擅長在這三角關係之間玩弄兩手策略,當他想對中國有所取時,就會降低對台軍售的質量,迎合中國;當他想要給中國一點顏色時,就會提高對台軍售的質量。也就是說,台灣可以提出要求,但結果只能被動接受。台灣的角色只是美國和中國打牌下注的籌碼而已。
美國的對台軍售已經形成慣例,有一套既定的模式和程序,除了重大的精密武器之外,通常不會有「刁難」的情況發生。以去年為例,即使布希政府對扁政府已毫無信任可言,仍同意售台十二架P-3C反潛機和一百四十四枚標準二型飛彈。像這次延宕的事件卻是前所未有。
美國之所以延宕馬政府所提的軍購案,最明顯的理由就是因為兩岸關係走太快,這正是美國政府自我矛盾之處。扁政府和中國走太遠,美國不爽;馬政府和中國走太近,美國更不爽。說穿了,美國就是想在兩岸之間有穿梭玩弄的空間,太近和太遠都沒有他下手的餘地,維持不遠不近、若即若離的現狀,是美國最大的利益。
美國的作法除了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不滿外,也有藉機逼馬政府重新思考國防戰略的意思。台灣的國防戰略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中國。如果和中國和解了,自然不需要軍事部署;然而現階段兩岸雖不是敵對關係,但軍事緊張狀態並沒有完全解除,台灣如果驟然放棄現有的國防戰略,可能會有不良的後果。
由此可知,台灣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並非只扮演籌碼角色,也可以上桌玩牌下注。馬政府與中國和解的策略其實是讓美國感到尷尬而棘手的,但是在與中國和解的同時,也不宜驟然解除國防屏障,因為中共的本質就是要統一中國解放台灣,西藏沒有軍事武力,其下場可以做為借鏡。
美國延宕對台軍售固然是個政治動作,也正好讓馬政府深思台灣在這三角關係中應如何定位、如何下注、如何贏取最大利益。畢竟,美國和中國都各有所圖,兩大之間難為小,意氣用事或依靠一方,都非長遠之計,智取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