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爆發28周年之際,伊朗軍隊21日舉行大型閱兵儀式,展示大批伊朗自製的新式武器。伊朗總統阿瑪丁雅發表演說時警告:「如果有人膽敢侵犯伊朗,我們的武裝力量將在侵略者扣動扳機之前斬斷他們的手,使其對自己的行動感到後悔。」
28年前的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8年之久,成為當時的世界焦點。
邊界、教派存分歧
伊拉克和伊朗均為波灣大國,又是近鄰,但長期以來,兩國存在嚴重分歧和尖銳矛盾,多次發生衝突和戰爭。
兩伊分歧首先體現在邊界問題上。兩國對邊界線的畫分歷來就有爭執,尤以阿拉伯界河為最。1975年,達成「阿爾及爾協議」,伊拉克同意以該河主航道中心線作為邊界;伊朗則同意將巴格達東北境內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畫給伊拉克,但兩國依舊紛爭連連。
兩伊分歧其次體現在宗教教派問題上。兩國都是伊斯蘭國家,伊朗90%以上的居民是什葉派;伊拉克境內雖有什葉派,但遜尼派卻大權在握,故兩國間存在尖銳的教派問題。
伊朗革命 海珊開戰
1979年,流亡法國15年的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後,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國家全面實行伊斯蘭化,主張向外輸出伊斯蘭革命,並將伊拉克視為首要目標,號召伊拉克軍民推翻海珊政權。此舉激怒了海珊,逮捕了伊拉克什葉派領袖,並支持伊朗反對派行動。兩伊關係進一步惡化,多次發生邊界衝突。
1980年9月17日,海珊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河主權。9月22日,伊拉克出動10萬兵力、1000輛坦克,在近1000公里的邊界線上全面出擊,兩伊戰爭就此開打。
聯合國停火決議
為使戰爭早日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伊拉克次日表示接受,但伊朗遲至198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該決議,8月20日,兩伊終於實現全面停火。
兩伊戰爭歷時近9年,共造成100多萬人死亡,150多萬人受傷,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伊拉克也因此背負大量債務,僅欠科威特的債務即高達140億美元。這也是後來海珊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
從敵對到元首互訪
儘管兩伊已正式停火,但敵對狀態仍未結束。2003年,因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推翻了海珊政權,伊朗成為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伊拉克長期受壓的什葉派總算掌握國家權力,而伊朗國教即為什葉派,兩國宗教認同感獲得極大釋放。
此外,伊拉克多數政要,如總統塔拉巴尼、總理馬里基等人當年流亡伊朗,皆曾得到伊朗政府的款待。以上兩因素使得兩伊能夠摒棄多年恩怨,進入蜜月期。
2005年,兩伊關係發展步伐加快。11月,伊拉克總統塔拉巴尼訪問伊朗,成為近40年來首位訪問伊朗的伊拉克國家元首。伊朗總統阿瑪丁雅也於今年3月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國29年來首次出訪伊拉克的伊朗總統。兩國高層的互訪加速了促進雙邊關係的發展,更印證了「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