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曆春節落在一月下旬,與往年在二月過年不同。但今年二月仍有個重頭戲,那就是春節長假的收心操「元宵節」。在台灣生活慣了,這些都非新聞,但你可能不知道,二月也是耳鼻喉科醫學界很重要的一個月,那就是「急性鼻竇炎月」。
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在一九九八年將每年二月定為「急性鼻竇炎月」,因二月可說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幾個月之一,這段期間若有上呼吸道感染,最易併發急性鼻竇炎。
鼻竇炎是耳鼻喉科門診很常見的疾病,急性鼻竇炎與中耳炎皆為感冒後常見的併發症。一般感冒約在七至十天後就會痊癒。若感冒超過二周還沒好,持續有黃鼻涕與咳嗽症狀,就可能已轉變成急性鼻竇炎了。
單純感冒所引起的鼻炎,急性期時分泌物是透明黏液狀的,到恢復期,這些分泌物會變膿稠,變成淡黃色半透明狀,俗稱稻草色。通常再過三、四天就會消失,這種感染是因病毒引起,所以不需服用抗生素。
但若在鼻腔內,特別是下鼻道與中鼻道附近,有看到黃綠色不透明分泌物,或張開嘴巴也可在鼻咽交界處看到倒流的分泌物,就要高度懷疑併發急性鼻竇炎的可能。
耳鼻喉科診斷急性鼻竇炎,除了病患的病史與症狀外,上述鼻腔與咽喉檢查也非常重要,絕對不能省略。鼻竇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只是提供參考而已。
許多人常會質疑「急性鼻竇炎」的診斷,認為沒有照鼻竇X光或電腦斷層,怎能確定是鼻竇炎?事實上,根據文獻指出,電腦斷層有異常患者,有時只是過去反覆發作的鼻竇炎導致鼻竇腔內的黏膜腫脹,並非急性鼻竇炎正在發作,而鼻過敏患者就算無鼻竇炎,也有將近七成者可在鼻竇X光發現異常。因此,病患的主訴、病史與臨床檢查才是最重要的。
鼻竇的功能除了減輕頭顱重量,配合鼻腔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與溼度外,也可幫助說話與唱歌的共鳴,對於正常鼻部生理有重要作用。人類的鼻竇共有四對,包括額竇、篩竇、上頷竇及蝶竇。額竇位在上額眉心後方,篩竇位在兩眼間,上頷竇位在兩側臉頰後方,蝶竇則位在顱底深處。其中以篩竇與上頷竇最易發炎。
急性鼻竇炎患者會有鼻塞、頭疼與嗅覺不靈三大困擾。患者記憶力會減退,且無法集中注意力。此外,鼻涕倒流也是一大困擾,成人常會用倒吸的方式,將卡在鼻咽交界處的鼻涕吸到口腔中,再從嘴巴吐出。小孩不會倒吸鼻涕,故鼻咽的鼻涕經常刺激造成咳嗽,這種咳嗽在夜裡或躺下時最明顯,因此,夜咳有痰是小兒鼻竇炎一個很重要的症狀。
古詩有云:「二月春風似剪刀」寫的是楊柳的美,急性鼻竇炎患者要好好治療,以免治療不全演變成慢性鼻竇炎,屆時就躲不開動刀的手術了。
(本文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