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教破思惑位
通教破除思惑煩惱,其修行階位次第,如《大品般若經》所說:乾慧地、性地乃至第七地(已辦地),斷除三界的思惑煩惱盡,但斷生死煩惱,尚不能斷除煩惱殘留的習氣,與藏教(聲聞)的四果位齊。至第八地的「辟支弗地」與緣覺的階位相同。第九地的菩薩地,是三乘共菩薩階位,第十地名「佛地」。
通教的第一「乾慧地」:真諦的理水尚未顯發,乾有其慧,故名乾慧地。即是外凡位,與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的三賢階位相同。第二「性地」:即是四善根位。以總相念處力,引發善的有漏五陰,名為「煖」;增進初、中、後心,得入頂、忍、世第一法,又名內凡位,故言「性地」。第三「八人地」:從世第一法轉入無間三昧中,八忍
(1)具足,故名八人地。第四「見地」:斷除三界見惑,八十八使皆斷盡,故名見地。
第五「薄地」:斷除欲界六品思惑盡,欲界煩惱輕薄,故名薄地。第六「離欲地」:已去除欲界九品思惑盡,遠離欲界的煩惱,故名離欲地。第七「已辦地」:斷除色界、無色界七十二品思惑盡,如火燒木成炭,故名已辦地。第八「辟支弗地」:發真無漏,福慧甚深、功德大故,能侵除習氣,如大火燒木成灰。
第九「菩薩地」:正使煩惱斷盡,更深觀二諦,進斷習氣,得法眼‧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學佛十力、四無所畏,斷習氣盡,如餘少灰。第十「佛地」:機緣成熟,得一念相應慧,與無生四諦相應,斷一切煩惱習氣盡,如:大劫燒火,無炭無灰。
此通教佛,為三乘行人,轉無生四諦法輪,世緣已盡,示現入滅,正使、煩惱皆斷除,如劫燒水,炭灰俱盡。經云:所謂菩薩正使煩惱、習氣皆斷除,如象得底;辟支弗侵損習氣,如馬次深;聲聞斷除正使,如兔最淺。比喻斷惑層次不同。又經上說:「諸法實相的第一義諦空,三乘皆得,但未證中道而不名為佛,即是通教也」。
註:
八忍:指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道法忍、道類忍,滅法忍、滅類忍等八法。(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