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七月初秋,在河南、洛口設置的穀倉,儲藏來自各地的賦榖太多。唐太宗認為是稅賦過重所造成,引以自責,下旨要求文武百官提供建言檢討。
監察御史馬周說:「三代及漢歷年多者八百,少者亦不減四百,良以恩結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後,多者六十年,少者只二十餘年,皆無恩於人,本根不固故也。」可見為政治國必須結恩於民,如果無恩於民,等於是根本不堅固,國祚不安。
今天政治人物做太多的虛工,談太多言不及義的口水,不知道務實的從事一些利民的建設。遠古時代的不說,即以日前過世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為例,在他的任內賡續經國先生的十大建設,推動完成十二項建設,同時高瞻遠矚大膽進行高科技發展,今天台灣的經濟禁得起如此空轉,科技能有這樣的成就,就是在那時候奠定的基礎。這充分說明「為政以實則治」的道理。
禮記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主政的人要積善、要結恩於民很容易,因為他資源多,隨手可以頒布一些善政,造福很多人。當然也可以弄一些苛政,引發民怨。例如以意識型態限制台商西進大陸,不僅讓台灣的經濟失去利基,同時民怨四起。
歷史上對於治國有很多的建言,諸如謹戒慎、廣言路、善任使、納忠諫、正習俗、顯德化、明法紀等等,多半是希望主政者能夠集思廣益,不至於因為個人的才德有限導致偏聽或苛政。
今天政治之所以不清明、經濟之所以不發展、社會之所以不安全、民心之所以不安定,一言以蔽之,主政者沒有正其心也。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也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治國之道很簡單,讓百姓快樂,不要讓百姓痛苦,果能如此,不但天下治,且可長可久。主政者應當修於可修之時,等到失去之後,想要後悔也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