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秋高氣爽的時節,最適宜放風箏,台灣因此有「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的俗諺。
石門鄉每到秋、冬季節,就會吹起強勁的東北季風,加上地殼造山運動的影響,塑造出獨具一格的特殊自然景觀,如著名的石門洞和風稜石。台北縣政府利用石門鄉的地形與氣候條件,每年九月於白沙灣舉行國際風箏節,自民國八十九年開始,至今已邁入第九屆。
活動的主要內容有──針對各類風箏的特性,向民眾深入介紹「傳統風箏」、「特技風箏」與「創意風箏」的文化內涵、力學原理與製造方法等;並廣邀各國好手來台表演,與國內風箏團隊進行技術交流與觀摩,並讓民眾能夠親身參與、體驗,在輕鬆、歡樂的氣氛下,獲得豐富的風箏知識,並且盡情享受施放的樂趣。
世界各地有許多不同形式的「傳統風箏」,歸納其用途有:傳遞訊息、測量距離、休閒育樂,甚至是向天祈福、消災解厄等;所謂的「創意風箏」是指在材料、外形、表現及特殊功能上有不同的詮釋,並被賦予新模式或新奇效果的風箏;「特技風箏」是一種多線控制風箏,又稱運動風箏。
此外,還有「鬥風箏」,這是指兩只以上的風箏,利用急速放線時風箏會產生旋轉的特性,用來纏繞對手風箏的施放線,並以急速拉線割斷對手的風箏線為優勝,所以又稱為「風箏的集體械鬥」。
白沙灣海水浴場是國際風箏節的舉辦場地,當各式各樣的風箏齊放,在細沙白浪、碧海藍天的襯托下,更是爭奇鬥艷、美不勝收。
風箏的造型五花八門,有鳶、老鷹、鸚鵡、蜜蜂、蝴蝶、蜻蜓、孔雀、螃蟹、海龜、鯨魚、美人魚、八卦圖……等;串式風箏以長度取勝,有台灣的蜈蚣串、金魚串風箏、中國巨龍風箏、韓國風穴串風箏、國旗串風箏;另有日本傳統風味的浮世繪風箏、美國現代感十足的傘形、葉片和風箱風箏,歐洲國家則以巨型風箏取勝,造型有空中美腿、醉漢、貓、熊……等,每隻風箏的長度都超過十公尺以上。
而曾經出現過最震撼人心的龐然大物,非泰國眼鏡蛇風箏莫屬,巨蛇的頭部有七×九公尺,蛇身全長約一公里,重達一百二十八公斤,當巨蛇騰空起飛的瞬間,全場觀眾莫不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