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頻頻出招,提出多項重大的教育政策,看似行事作風低調的教育部長鄭瑞城終於動起來了。但仔細檢視,若干政策卻不脫仰承上意的影子,禁不起教育專業的檢驗。
首先,教育部放出撒錢大利多,宣布二年後啟動全面補助幼兒就讀幼稚園,預計一年要編列一四○億元,凡有幼兒就讀幼稚園的家庭,讀公立一年補助八萬四千元、私立一年補助三萬四千元。教育部統計,一年將有二十一萬名幼兒家庭受惠。這項方案乍看是照顧尚有幼兒的新興小家庭,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實則大有問題。
教育部承認,這項補助方案「不排富」!即使是富豪之家,不論幼兒讀公立或私立幼稚園,一律享有國家經費補貼的好處。但台灣是社會福利國家嗎?非也。過去國民年金沒有排富條款,已經引起軒然大波,如今,又提出不排富的幼兒補助,難道政府沒有記取前車之鑑的教訓。
家長團體直言,不但不排富,連「排外」都沒有,有些家庭的主要經濟負擔者在歐美國家或大陸工作,他們連稅都不繳給台灣政府,也能享受國家經費補助,全無公平性。一四○億元如果用於補助中小學的營養午餐、減輕大學生就學貸款的利息壓力,都是救人之急,比不排富的全面補助更符合社會公義。
這項大利多提出的時間很巧,恰在馬英九總統坦承「六三三」競選支票跳票後的三天。這項措施似在安撫人心、平息民怨。
除了配合總統的競選支票,教育部在承受來自行政院長劉兆玄的政治指導時,也顯得無力堅持專業。劉兆玄認為,七分上大學的問題在高中畢業生素質不佳,所以,他主張實施「高中會考」,先鑑定高中畢業生是否具備考大學的資格。這個主張出自曾擔任過大學校長的閣揆之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學生考大學已經壓力夠大了,未來竟然還要先來一次會考,鑑定是否有資格去參加另一個考試!
其實,教育部早已研究過,高中會考是不可行的,時程上,現在二月有學測、七月有指考,那裡還排得出時間再塞進一個高中會考?但行政院長一再公開提出這種主張,教育部不敢不同意,只好說研究和學測、指考整合。但和學測整合,有內容上的困難
;學測只考高一、高二所學,高中會考是評估三年的學習成果。若和指考整合,則是重覆考試,徒然浪費資源,增加負擔。
教育部沒有依照人口預測,規畫高等教育的需求,開放過多的大學在先,又未能規畫好如何讓如此多的大學各司其職,無損高等教育品質於後,卻要以增加學生考試壓力的方式,推卸自己的責任。顯示台灣的人才培育體系由理念到制度做法都出了問題,以為人人適合上大學,只用文憑評量一個人的價值,卻完全忽視了,唯有因材施教、行行出狀元,才能替國家培育多元人才。
政黨二次輪替之前,我們有個只講意識形態、不問教育專業的教育部長。如果現在的教育部仍不能回歸教育正途,還是以配合總統、閣揆為第一要務,人民又將給予什麼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