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聲聞的階位,已介紹初果與二果,再說明三果與四果的內容:
(三)、不還:音譯為阿那含,簡稱為那含。分為不還向、不還果二種:
(1)不還向:,即指已證得一來果之聖者,將斷除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後三品,而即將證入不還果之階位;以其趣向於第三果,故稱不還向。不還向之中,若斷除欲界九品思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間;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間隔一生而證果的意思;亦稱一種子,或稱一種。
(2)不還果:即第三果,指已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後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階位。因其不再回至欲界受生,故稱為不還。
(四)阿羅漢:意譯作應供、應、無學。分為阿羅漢向、阿羅漢果二種:
(1)阿羅漢向:又作無學向,指已證得不還果之聖者,入於阿羅漢道,雖尚未證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於第四果,故稱阿羅漢向。
(2)阿羅漢果:即第四果,又作極果、無學果。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之一切見惑、思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轉之階位。證入阿羅漢果之聖者,超出三界,苦集滅道的四智,已經圓融無礙,無法可學,故稱為無學。
如果,三界的思惑斷盡,獲得盡智、無生智,名「煩惱不生」;證八十一分真空,名「理不生」;真智具足,名「智慧不生」;不受生死,名「果報不生」。這是從析空觀斷除思惑的階位內容。
註:
1.盡智:於無學位所起之智慧。據集異門足論卷三載,於四諦有所證悟,所從生之智、見、明、覺、解、慧、光、觀等,皆稱為盡智;若如實知已盡除欲漏、有漏、無明漏等,稱為盡智;若如實知已盡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稱為盡智。
2.無生智:指了知一切法無生之智。亦即滅盡一切煩惱,遠離生滅變化之究極智慧;於四諦已自知苦、斷集、修道、證滅,復更遍知無「知、斷、修、證」之無漏智。又已遍知斷盡「欲、有、無明」之三漏及結縛、隨眠等不再生起,故稱無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