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2}】文人畫近代的發展

郭博州(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系所教授) |2008.09.10
1728觀看次
字級

田雨霖‧黃山雲海 130x67cm





文人畫的由來,或可上溯到漢代,佛教藝術漸興,給缺乏實體感與細節描繪的古拙藝術帶來新的生命力。到了隋唐時代,詩歌盛行,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蔚然成風、代代相傳,文人畫的先驅便是後世對他的尊稱。時至南北宋時期,蘇軾、黃庭堅、米芾父子…等,在前朝文人畫派基礎上,以書法入畫,並實踐與發展個性畫水墨技巧,文人畫邁進更成熟的一步。到了元朝,由於趙孟頫、倪雲林等四大家的提倡,主張以書入畫,集書、詩、畫、印融為一體的藝術新理念,文人畫的藝術風格與創作形式終於獲得確立。同時,出世成仙的創作態度,反映出士大夫階層的孤傲與空虛,而逸筆草草的創作形式,和不重形式只求詩情貫注於畫意之中,都標誌著文人畫的完美形象。

至於「文人畫」一詞,則晚到明朝董其昌才正式提出。在《畫說》一書提到:「文人之畫自右丞(王維)始。…」他除了對文人畫開始有比較系統的看法,更進一步畫分南北宗和文人畫理論,從此,南宗畫與文人畫同一義語,成為不可撼動的創作風潮。尤其,到了明代中期,文人畫蔚為畫壇主流,沈周、文徵明…等四大家的努力,在選材和藝術境界的追求上都對清代的中國繪畫產生巨大的影響。一直到了清末民初,國勢衰弱,加上列強帝國船堅砲利的侵辱,內憂外患,幾無寧日,一片改革之聲因而四起,欲富國強兵之心人皆有之,對照西方的強盛與中國的積弊難返,有識之士紛紛提出救國圖強之策,水墨畫改革之聲亦此起彼落,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口號響徹雲霄,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等,以此為改革的良方,透過教育的影響力,逐漸一改水墨畫過去的傳統風貌而有不同的新氣象。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此一脈絡亦隨著到了台灣,其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影響台灣的水墨畫發展最為顯著,尤其山水畫的發展更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甚至在中西文化互為衝擊下,促進了藝術的多元化交流,讓別具一格的文人畫,亦顯得更加光彩奪目。

(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