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國樂過去呈現的方式太單一,也太過強調民族風格,因此總被視為「傳統」、「褪流行」。但台灣的國樂團近來出現轉變,台灣兩大國樂團,「國家國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大刀闊斧為國樂開拓新生命,九月起跑的新樂季,兩團不約而同走向時尚與跨界多元。
台灣的國樂團過去鮮少以「樂季」、「系列」角度安排節目,因為那是西方管絃樂團的制度。今年北市國和國家國以音樂會系列開始推廣,強調創新也推崇大師。此外,也同時出現由非「國樂人」接手的特色,北市國團長鍾耀光、國家國音樂總監溫以仁都是西樂出身的音樂家。不過,鍾耀光過去發表的作曲大力使用國樂器,溫以仁小時候學過梆笛。
國家國樂團的跨界演出,九月推出「畫與樂」的結合。接著推出「凍水牡丹」音樂會,請來台灣歌仔戲第一苦旦廖瓊枝,透過施如芳編劇、盧亮輝作曲的音樂會形式,加上多媒體呈現,唱出廖瓊枝的生命故事。
北市國的跨界,強調的則是中西合作。以色列知名女長笛家貝札莉,與北市國合作法國作曲家波林的爵士組曲。法國薩克斯風手德隆吹奏中國樂曲「江河水」。
在演奏樂曲的選擇上,國家國將演出國樂版的韓劇「太王四神記」主題音樂,也找來大提琴家呂超倫來個中西合奏,演出譚盾「臥虎藏龍」大提琴協奏曲。而北市國的情人節音樂會,決定要演出電影「鐵達尼號」的主題曲。
下半年樂季的兩國樂團邀約,可以說是大師雲集。國家國樂團邀請來以「大宅門」、「大紅燈籠高高掛」配樂聞為名的趙季平,還有「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催生者之一、鋼琴家石叔誠。
台北市立國樂團則邀請來二胡界三大名家分別為閔惠芬、蕭白鏞以及宋飛,大陸知名作曲家關迺忠,也將來台,親自指揮自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