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警匪槍戰片裡,經常出現劇中人中槍後,鮮血從按住傷口的指掌間,汩汩流出的駭人畫面,雖然很逼真,觀眾卻都知道那是在演員的戲服內事先裝好的紅色墨水。
其實這種戲劇手法,早已在三百年前清初的傳奇劇本裡就出現過了。阮大鋮《春燈謎》裡有個宇文彥,在獄中撞地自殺,被人救起時,劇本上明白寫道:「生暗將紅紗少塗面上作破面緩醒介。」說明當時的戲曲界,已開始用紅紗製造流血的效果。
不僅如此,作家們還會依劇情需要,設計面具、竹馬、假鬍子等道具,以配合人物的唱、念、做、打,有時甚至運用美麗的色紙紮出會飛的燕子與蝴蝶,營造華麗繽紛的舞台場景。烘托氣氛的同時,也為劇情的推展,與劇中人命運的轉折與情愛糾葛,做出合理的鋪墊。
為了使舞台劇發揮綜合藝術的立體感,行家往往別出心裁,以歌舞技耍穿插在關目曲白之間,著名的《燕子箋》裡,甚至有一場猴戲,演員戴著猴面具,表演吃小娃娃的惡行,使故事中重疊著故事,滿足了大江南北觀眾獵奇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