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節慶》台北祭孔大典

黃丁盛/攝影. 撰文 |2008.09.05
2361觀看次
字級

 
上圖:在「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時,樂生奏樂,麾生舉麾,節生舉節,跳八佾舞。
下圖:在「迎神」、「進饌」、「上香」、「行初獻禮」、「行亞獻禮」、「行終獻禮」、「撤饌」、「送神」、「望燎」等儀式中,均由樂生演奏雅樂。

「節慶」,除了呈現民間文化脈動,豐富大眾的精神生活,更可以促進文化的保存與延續。由旅遊攝影文學家黃丁盛撰稿、攝影的《台灣的節慶》系列作品,一共介紹了台灣的八十個重要節慶,即日起,人文版將在本專欄中,陸續刊出其中二十個具代表性的節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鄒邑平鄉人(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歲。學不厭、教不倦是孔子成為「至聖先師」的基本治學態度。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弟子多至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即有七十二人。

孔子的中心思想以「仁」為本,易知亦易行,所以幾千年來孔子的思想,支配著整個華人社會,也成為全中華民族心目中的教師典範──萬世師表。

為了敬仰至聖先師孔子的德行,許多地方便陸續興建孔廟祭祀孔子;至唐太宗時,下詔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行一次祭孔大典,千年來雖歷經改朝換代,但祭孔大典始終被視為國家的重要祭典。台灣光復以後,國民政府統一將祭孔大典定在每年國曆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並定這天為教師節。

「釋奠之禮」為祭孔專用名詞。祭典當日,清晨五、六點鐘,由樂生分擊置於儀門西側的晉鼓和東側的鏞鐘──鼓初嚴,揭開祭孔的序幕;接著鼓再嚴、鼓三嚴,在莊嚴隆重、餘音嘹亮的鐘鼓聲中,身著古式禮服的糾儀官、陪祭官、分獻官、正獻官等祭祀人員在引贊的引導下,於大成殿前方各就各位。

接著開啟平時關閉的儀門及櫺星門迎神,進行初獻禮、初分獻禮,此時,佾生隨著樂聲緩緩跳起「佾舞」。佾指的是古代樂舞的行列。六佾舞是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用來祭拜諸侯及宰相,只有文舞一種。而八佾舞是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用來祭拜皇帝祖先,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三種。

佾生舉手投足流露溫文爾雅的儒者風貌,左手持籥,右手持雉尾獻舞,是整個祭孔大典中最賞心悅目的焦點。典禮最後,在正獻官「望燎」注視下,焚燒祝文及帛,並隨即關閉儀門及櫺星門;接著,所有參與祭祀人員依循古制「撤班」退下,至此祭孔大典禮成結束。

綜觀台灣的祭孔大典,從頭到尾皆以古禮進行,祭獻儀式與服飾在所有傳統節慶中最講究,祭典更是充滿莊嚴肅穆的氛圍,因此,每年都吸引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禮。以往,人們相信至聖先師孔子可以保佑增長人們的智慧,而有爭拔智慧毛的習俗,如今,主辦單位已改送智慧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