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宜蘭縣退休教師游騰守,三十年來蒐集了一千六百多個古老時鐘,花光積蓄之餘,還特別蓋間別墅,讓這些寶貝「住」,並以其父「游如松」為名成立「時鐘博物館」,免費開放,由游騰守親自解說,分享每個時鐘背後的歷史與故事。
游騰守與時鐘的淵源,來自三十年前舅公送了個老掛鐘給他,從此一頭栽進古鐘的研究世界,每天研究時鐘,翻閱圖鑑,了解歷史及其年代的生活狀態與藝術價值,甚至學會整理修復。
當時正是機械鐘轉換電池鐘的年代,游騰守將省下來的錢到處收購,從台北光華商場到各地拍賣場,也上網到國外標售。隨著數量日漸增多,家裡放不下,只好租房子,最後乾脆在壯圍鄉間蓋間別墅來擺放收藏品。
時鐘博物館內滿牆的古式掛鐘,多數都有二百年的歷史,包括過去台灣民間常見的鷹鐘、馬鐘、八卦鐘、圓弧鐘,以及各種歐洲古鐘。
游騰守說,國外的古鐘雕工精美,像是長掛鐘、宮形鐘、插屏鐘等,還有的時鐘結合雕塑成為藝術品。
其中以一七八六年生產的「天鵝頸長箱立壁鐘」年代最久遠,原是歐洲貴族所使用;還有一九○八年國父孫中山就任第一屆總理的紀念鐘,具有歷史意義;來自日本的「大東亞戰爭紀念鐘」,鐘擺造型是飛彈,鐘箱裡還有偷襲珍珠港的圖畫;另外,嘉義火車站、滬尾糖廠的老時鐘,也在游騰守的收藏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