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高雄活字典」的胡巨川,退休前是中油的化學工程師,退休後搖身一變成為文獻研究者,不但文采飛揚,陸續創作詩詞及散文、筆記、小說,發表作品無數,更四處訪古尋碑,累積不少文獻成果。此外,他還是唱作俱佳的說書人,可說是全才型的文史奇人。
現年七十一歲,自中油退休的文獻工作者胡巨川,近三十年來,致力高雄詩歌、地方文獻的研究與發表,卓然有成,被文史工作者、歷史探源專家,公認是「高雄活字典」!
胡巨川在高雄市文化局出版的《 高雄文學家小百科》,被譽為是高雄地區重要的「文獻學家」。他的漢詩創作作品包括:《巨川詩草》、《巨川詩餘待刪草》。官版的《高雄市文學史》,亦評價其作品為「漢詩詩學新體悟」。而他最近出刊的散文集《旅痕心影》,則展現出過往生活率真樸實的一面,也使他晉身為「高雄文學家」的一員。
胡巨川自台北工專化工科畢業後,進入高雄煉油廠擔任化學工程師,在中油公司任職副處長退休。因自幼酷愛詩詞,於七○年代起即廣搜在台出版的詩詞歌賦,對詩話、筆記、小說多所涉獵,並開始在《勵進》月刊上連載文章 。
胡巨川後來受到高雄先賢著作《高雄市古碑文集》的啟發,本著「敬恭桑梓、珍惜文物」情懷,自八○年代起訪古尋碑,累積不少成果,退休後返回高雄,專注從事高雄文史工作研究,旁及澎湖,先後在《台灣文獻》、《高市文獻》、《南台文化》等刊物上,發表碑記、詩家、詩社及文學文獻等研究成果,並著有《臺灣逸史附言》文獻專書。
目前他仍持續在《中華詩壇》撰寫「詩報詩話」,註詩寫詩對他而言是「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寫作漢詩的熱情始終未曾稍歇。
因為長年居住並在左營、 楠梓一帶活動,胡巨川對當地的地方史事及文物瞭若指掌,許多學者來探訪地方古蹟典故,只要遇到困難,一定會登門就教,而最後,也總能獲得圓滿答覆,這項紀錄,使他「高雄活字典」、「文獻學家」的美名不脛而走。
胡巨川還擔任「打狗講史」的講座老師,專門講解楠梓區內具有地方特色的鄉野傳說,如楠梓區郭家傳說、溪底公傳說、高家藏銀傳說、後勁王皮劉骨傳說、右昌解山王傳說、媽祖婆收妖傳說暨火燒樓仔傳說,毫不保留的將其所知所聞及查訪後之心得,配合老照片加以解說。
唱作俱佳的胡巨川,還會邊說邊隨口唱一段早期賣雜貨的順口溜,分享給現場聽眾,讓聽眾們不由自主聚精會神仔細聆聽,深怕錯過精采的故事和歌謠。
胡巨川雅好古典詩、 熱愛研究鄉土,雖然是半路出家,但是抱持 「吟詩有我、研史無我」的治學態度,加上自己不斷的學習與實作,努力深獲社會肯定。
學化學的他特別表示,研究文獻、史事,依史料見證、而不加揣測、論斷,摻雜個人私見。就像在作化學實驗一樣,實事求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是科學研究文史的最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