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將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其中備受矚目的議題是總統是否兼任黨主席。依照國民黨過去的傳統,從兩蔣到李登輝時代都是如此,因此最近閣揆劉兆玄就表態支持總統兼任黨魁,認為有助於黨政運作。但是衡諸台灣的政治發展,黨政不分是民主法治進程的最大絆腳石,現階段黨政之間還是應該有清楚的分際,總統尤宜避免從事過多的黨務。
馬政府自五二○執政至今百日,黨政之間的運作並不順暢,尤其在行使考試院人事同意權時,幾乎形成黨對總統府意志的杯葛,不僅總統顏面無光,甚至還得放下身段與黨溝通,立院行使監察院人事同意權才得以安全過關。馬總統上任之初或許也想擺脫黨的掣肘,在不受黨的箝制下行使總統職權,然而事與願違,在形勢使然下仍須妥協。
基於前此的慘痛經驗,總統如果想要使政策推行,非得黨的全力支持不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兼任黨魁。民進黨在執政之初,陳水扁也是標榜著不參與黨務,但是執政不久還是得緊抓黨政大權,否則處處受牽制,形同跛腳總統。兼任黨魁之後,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果然意志可以貫徹,可謂令出必行,所有黨政人員都乖乖聽令。
但是總統兼任黨魁之後,其弊端立即呈現。在過去兩蔣時代產生的最大弊端就是黨庫通國庫,國家的錢和黨的錢混在一起用,因此黨根本不必擔心缺錢的問題,甚至許多國有土地也在黨政運作下變為黨的資產,衍成至今「討黨產」的風波仍未平息,成為國民黨每次選舉的致命傷。這對國家的財政損失很大,對非黨員的國民而言也不公平。
其次可能衍生的弊端,就是黨的利益高於國家利益。由於總統多半需要黨的協助才能順利推動政務,而且為了爭取連任也會做一些有利於黨的事情,以爭取下任的選舉提名。陳水扁擔任總統時處處以黨的利益為第一考量,以致各項政務幾乎停擺,尤其是兩岸方面有關經濟交流事項,採取鎖國政策,就是黨的利益壓過國家利益,使得國家的競爭力在幾年之內盡失。
總統兼任黨魁還有一個最常見的弊端,就是每到選舉時總統聲嘶力竭為黨的候選人站台,小自鄉鎮長、縣市議員,大至立委選舉,總統都站在第一線搖旗吶喊,雖然這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但是國家元首還有更重要的國政要籌謀處理,每天站在街頭呼喊實在有損國家元首尊嚴,尤其是以近乎謾罵的方式攻擊對手,甚至因為職務之便隨口說出國家機密,實為不當之至。
總統不兼任黨魁,或許會受到黨的鉗制甚至要脅,這弊端可以交由民意和輿論制裁;總統必須為民主政治發展樹立典範,不能因一時權宜妥協,甚至出賣國家利益。總統是全民的總統不是黨的總統,所有的政務官都應該嚴守黨政分際,更何況是國家元首。揆諸過去的歷史經驗,台灣民主發展受到黨政不分的弊害過大,鑑於李登輝到陳水扁兼任黨魁對國家造成的傷害,馬總統應該知所取捨,站在國家的高度統領國政,不但不應兼任黨魁,甚至連黨務都應避免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