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二○○八年台北藝術節本周五邀請到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團體,在台北城市舞台演出舞台劇「華嚴經」,導演胡恩威是天主教徒,卻深受「華嚴經」博大精深的世界觀、宇宙觀影響,決定幫助佛教界把佛教經典精粹帶給大眾,透過嶄新的表演藝術形式「講經說法」。
進念演出的「華嚴經」依一行禪師與釋衍空法師的文本,以說白、歌唱、誦唱(華嚴字母)、錄影(圖畫、光、線條圖案、色彩)、燈光(各種佛光)、音樂、舞蹈等多媒體,生動細膩呈現出《華嚴經》玄妙綺麗的世界「華嚴世界」。這個演出,開了當代佛教藝術舞台表演的另一項創舉。
導演胡恩威是天主教徒,深信「宗教與藝術是一體的」,因為受到諾貝爾和平獎提名者一行禪師的啟發,決定改編被稱為「經中之王」的《華嚴經》。他跨界網羅的合作對象,包括林夕(王菲「紅豆」一曲的作詞人)填詞、于逸堯譜曲「十方一念」,八月二十九至三十一日在台北上演的版本,還將新增崑曲演員和現場音樂的演出。
為了在舞台上呈現莊嚴的佛世界,他還讓進念的演員與十數名來自台港中、馬來西亞的佛教僧侶攜手演出,重頭戲是眾僧與演員,輔以法器,一同唱誦二十四個華嚴字母,眾樂師分別以鼓、敲擊、鋼琴、笛子、笙及琵琶等,營造出華藏世界。《華嚴經》中經文選段「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採用傳統民間調子來吟唱,悅耳動聽易讓人朗朗上口。其他舞台表現手法,現場音樂、燈光、服裝、演員站立位置及一舉一動所造成的舞台視覺,維美動人。
為了演出此劇,演員每天必須打坐、禪修、讀經文,練習收攝心神、專心行走、感受「當下」。如此另類的表演功課,讓演員們在舞台上呈現出從容安穩的姿態和步伐。
對劇場美學及佛學義理都有深入研究的林谷芳指出,「華嚴經」是「道」與「藝」的矛盾與統合,宗教的「道」與藝術的「藝」,向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面相。「道」反映的是平等一如的思想,代表眾生一體的精神,具超越現象本質的意義;「藝」則反映創作者個人對宇宙與生命的詮釋,其意義與特質多半聚焦於作品,或是創作者本身生命的光采。「道」與「藝」在本質、屬性的不同,要讓兩者進行有意義的結合與對話,不是件容易的事,導演胡恩威在連結這兩者上做了懇切的示範。
林谷芳認為,這齣戲可以說是透過現代的語言來宣揚佛法,整齣戲三個部分從僧眾來談「華嚴經」,再以真言頌讚,最後是華藏世界無盡緣起的描摹。從「藝」的角度來說,全戲極其專業,光是扮演出家僧眾的演員,每一個都修到法相具足。若從「道」的角度而言,不論是「無盡緣起」、「心能照世間」的精髓,無不成功地結合了佛法與現代科技,開啟了在舞台講經說法的形態。
經歷「華嚴經」的製作過程,胡恩威有不少體會,他覺得佛教的義理教人很理性去分析問題,不論是待人處世或者了解自己,都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胡恩威說,現在「娛樂」至上,娛樂是被動的,現代人花了太多時間去娛樂,不懂得從虛假的娛樂世界中跳出來,「當代整體的發展趨勢,需要宗教和藝術的調節,很多問題是不能用政治或者經濟手段去處理的,例如環保問題,根源還是人心的問題,所以找出一些新的方法去感動人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