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宣布,明年的指考要增加一個考科「公民與社會」,根據最新公布的九十八學年度大學指考招生簡章,各參與招生的大學中,已經有一百二十六個系組要採計這科的成績;也就是說,考生要念的科目又多了一項。
每年七月初舉行的大學指考是學子升大學最重要的管道,雖然在入學多元化的趨勢下,已經有學生可另循申請推甄的方式進入大學,但那畢竟不及各大學招生名額的四成,絕大多數的學子還是要參加類似過去聯考的指定科目考試。因此,一旦指考有任何變革,勢必引起學校、學生與家長的高度關切。
所謂「公民與社會」,有點類似早年的「公民與道德」,只是包涵範圍更廣,凡是法律、經濟、政治、社會各學門,都包括在內。此時宣布指考要增加此一考科,自然有其用意。在傳統的國、英、數、史、地五大知識專業領域之外,讓高中生對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識有所涉獵,自有其需要。尤其,在社會公眾人物、政治人物普遍輕忽、甚至玩弄法律;執法部門扭曲法律意旨、自行踐踏法律尊嚴的歪風下,如何藉教育體系加強法治觀念,培養守法的公民概念,是重建台灣社會價值與秩序的重要工作。
國內的教學原則向來是「考試領導教學」,希望高中生能具備法律、經濟等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把「公民與社會」列入大學入學考試科目的一項,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但考試畢竟不是萬靈丹,教育部公布的考試辦法是,「公民與社會」只考選擇題,也就是說,用「猜」的、勾選「似曾相識」的答案,就可能過關。這和落實學習的初衷顯然有很大的距離。
更令人憂心的是,自從教科書改為一綱多本後,各書商編輯的課本難度不一、章節各異,本來就為各界詬病。而「公民與社會」科因為範圍甚廣,包羅萬象,老師如何授課、考生如何準備、考題怎麼出,都是問題。根據教育部公布的考試範圍包括「心理、社會與文化」、「教育、道德與法律」、「政府與民主政治」、「經濟與永續發展」,只看名稱,就讓人倒抽一口冷氣。有高中老師說,以上任何一個範圍,都可以是讀大學四年的專修領域,高中生即使不需要像大學生般全力專修,但他們已經為了準備升大學考試而焦頭爛額,未來又增加一個如此包山包海的考科,學習壓力之重,實在難以承受。
另一個必須顧及的,是「城鄉差異」問題。國內推動的各種教育改革,往往使資源豐富的城市學生處於更有利的競爭位置,而「公民與社會」所教授的內容,又更接近都會型生活,生活在城市中的學生對這些議題的熟悉度與接受度較高,一旦在大學指考中加考類似考題,將對非都會地區考生造成制度性的障礙與不公,必須更謹慎面對與防範。
明年大學指考採計「公民與社會」的系組,雖然只占全部招生系組的百分之八,並不算多,但未來可能逐年增加;教育部與大考中心有必要從第一年的實施結果中,分析利弊、汲取經驗,勿讓攸關十數萬考生和影響深遠的大學入學考試又增加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