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新生兒斜頸症易遭忽略,會影響嬰兒臉部發育,造成臉部的不對稱。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玄白表示,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即寶寶六個月大以內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可以加速這些纖維化肌肉的軟化而達到痊癒,且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如果一歲以後才發現,可能須手術治療。
蘇玄白最近在小兒科門診發現多名新生兒的斜頸症,都是由媽媽發現寶寶的頭好像老是固定歪向一邊,也有新生兒出生一周就發現有此症狀,由於發現得早,經約一個月的復健治療後,都已恢復正常。
蘇玄白表示,新生兒的斜頸症以肌肉性斜頸最為常見,這是因胸鎖乳突肌發生了纖維化所引起。胸鎖乳突肌是頸部最大而且最粗的肌肉,分別在頸部的前外側左右各一條,當一側的肌肉發生纖維化時,這一側的肌肉就漸漸會變短、變硬,使得頭部不得不往該側歪斜,而下巴則是斜向另外一側。至於為何會產生纖維化,到目前為止仍不清楚。
斜頸也會影響臉部發育,造成臉部不對稱的發育,蘇玄白說,一般這種情形在寶寶大約三個月大以後才看得出來。肌肉的短縮愈厲害,臉部的不對稱就更加明顯,短縮的那一側臉部發育相對會比較小。若是屬肌肉性斜頸的新生兒,約有百分之十至二十會伴隨有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