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失大的心理

鄭石岩 |2008.08.16
3708觀看次
字級



一般人很容易心理一時打結,失去宏觀的視野,而做出因小失大的事。失手做了蠢事,聰明人知道檢討悔悟,及時打住不再錯下去;但有許多人,都知錯不改,還要怪罪別人,說是不得已才這樣做。

時聞兄弟分祖產,為了爭奪田埂大小的土地,從此交惡衝突,乃至賣祖產興訟,還有衝動施暴,造成生命財產損失,或身繫牢獄者。

佛陀說了個故事:有一個人借給朋友五毛錢,很久未獲償還。他長途跋涉去索債。路上經過一條大河,雇渡船用了兩塊錢。到對岸又找不到人,只好又折回來又花掉兩塊錢。這樣空跑一趟,費時費力,又損失了數倍於債權的錢,真是因小失大。同樣的,人也不能因小利,而疏忽人生的究竟義。

人如果不明白事理,凡事為了面子爭到底,就會因小失大。夫妻之間,為了生活小事爭到底,會傷害對方的自尊,產生敵意和憤怒,進而破壞婚姻,鬧得決裂仳離。在職場上,為了一時不快,或和上司意見相左,或跟同事立場不同,氣急敗壞,僵持爭執,而不懂得協調,耐心尋找解決之道,就會失去創意和成長。甚至有人拍桌子走人,說咱家不幹又怎樣,意氣用事,因小失大,例子可真不少。

年輕人在職場上,為了不爽而走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些人不是為了有更好的工作挑戰而換工作,幾年下來,他面臨的是一蟹不如一蟹的局面,最後真的失業在家,因為許多用人單位,在晤談找人時,都很忌諱用這種遊走族。

為了眼前的爽快或小利動心,也是因小失大的主因之一。珍‧特吉(Jane Twenge)在討論Me世代的性格特質時指出:這一代年輕人,普遍關心的是自己的快樂,這與上一代的人看重努力、勤勞、忠誠和關心別人,在價值觀念上有所不同。那些過度重視個人享受和快樂的人,有著拈輕怕重的傾向。他們逃避磨練,而讓自己陷於頹廢、逃避現實,最後失去開啟美好人生的契機。

多年來的研究觀察,我發現因小失大的人,有個特殊的心理。其一是把小小不如意放大,看成嚴重的危機,做了不當的回應,而造成不可收拾的損失。其二是把小小的引誘,看成甘之如飴的快樂,於是身陷其中,迷失自己的方向。我為這個因小失大的心理特質取名曰小氣或小器。

(心理諮商專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