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大學錄取率破了100%,創下台灣高等教育史的新紀錄,一時之間讓關心重視大學教育的各界人士,紛紛提出大學數量盲目膨脹,大學生素質不斷下降;整體「學歷」提高,但「學力」卻沒有相對提升等的迫切危機感建言珥珥。
就生涯發展與生命發展歷程的角度來看,性向、興趣、情緒、需要、信仰及價值觀,都形塑於大學時期。雅典德爾菲神殿上,刻著三句箴言,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句,就是「認識你自己」。兩千多年來,這句終極核心的話,依然閃閃發光,令人深思。
在我們肯定大學是知識分子搖籃的同時,也應認同大學教育是審視社會現在與未來,領略知識意義內涵,教導大學生正確「做人」、「做事」態度的關鍵點。
如此,不論是否進入名校,學生們除了深入學習各自的專業外,還能有機會省視自己外在與內在生活,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性向,體察人生的意涵。
換言之,在他們對外界充滿好奇,想振翅高飛之際,成人們應該要換個思維與角度,給予不同但對他們卻最為必要的貼心禮物,那就是真實面對生活,勇敢面對自己。
透過大學的學習,學生有機會體驗種種喜悅、挫折、愉快、悲傷,構築自身願景,為自己價值觀充電,感受繁重課業負擔的同時,也能體會大學生活所帶來時間壓迫感,讓孩子們學習真正的獨立,承擔錯誤的負責態度。
大學生活是人生黃金歲月,是個人由青春期進入成人前期的最後階段。這段期間,父母面臨的一項艱鉅挑戰,是既要提供孩子心之所繫的根,又不能阻擋其展翅高飛。家中需要凝聚親密、安全與信任感;同時,父母須儘可能協助孩子自我探索、學習專業知能、兩性關係經營以及像成人般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每年台灣將近有二十萬名大學生畢業,他們或都循著一定的軌跡,將大學視為長途升學競爭的終點站,但這些年輕的學子們,很少真正認真思考過為甚麼要上大學?甚至不曾想過大學和未來人生的關係,即便是畢業前夕,仍不時聽到「畢業即失業」或「高不成低不就」的感嘆,其實,許多大學生虛度的,何止是四年光陰而已?
(作者為社會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