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夢陽
朋友問我,《三國演義》中最喜歡哪位軍師,我的答案是徐庶。他愣了一下,似乎期待我說諸葛亮、龐統或周瑜。但我喜歡徐庶,或許是因為他出場不多,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徐庶的故事開始於新野,他經司馬徽推薦,成為劉備軍師。當曹操大軍逼近,他連破呂曠、呂翔與曹仁,使劉備大軍士氣大振。那一刻,我彷彿看到戰場上的緊張,也能想像劉備心裡的欣喜──智慧與忠誠,使一支大軍重新找到信心。
然而,命運並非永遠順遂。曹營為得徐庶輔佐,挾持了他的母親,使他不得不離開劉備。母親的悲憤最終帶來悲劇,徐庶被留在曹營,但他仍信守承諾:不為曹操設下一計。短短的幾回合,人生的抉擇與無奈全在其中。
更耐人尋味的是,他在離開前推薦諸葛亮給劉備,並指點如何請其出山。徐庶的智慧不止於策略,更在於格局與胸懷。他明白,有些角色雖短暫,但仍能成就大局;有些離去,看似消失,卻在關鍵時刻留下影響。
我喜歡徐庶,不只是因為他的才智,也因為他的忠孝與遠見。他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往往存在於低調與短暫的身影之中;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光芒萬丈的表面,而在於恰如其分地作用於時局。
讀歷史,賞人物,不只是閱覽古今,更是一種心靈練習。徐庶教我的,不只是三國的策略,更是人生的抉擇:如何在忠誠與責任之間,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如何在無奈與命運之間,仍保有堅守與胸懷。
人生如戰場,有時我們並非主角,但仍能以自己的方式帶來影響。徐庶的身影雖短,卻如風中之燈,提醒我們:位置不大,仍可發光;時間短暫,仍能留下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