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玄
在《帛書版道德經》第一章中,老子開宗明義道:「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這裡的「無名」,並非僅指沒有名稱,而是指尚未落入語言與人為定義的本源狀態。當一切尚未被命名、尚未被語言捕捉之時,萬物皆處於純然之道性;而一旦進入語言、分類、解釋的過程,便落入「名相」,成為意識與概念所染的對象。
老子又言:「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無欲之時,可觀照念頭未起的細微本源;有欲之時,亦能觀察念起時語聲之活動,包括那脫口而出的詞語與內在的思惟語言。這種對語言起心動念的覺察,即是回到語與意尚未形成前的原點。此章意旨在指出:唯有超越語言的執取與文字的執著,才能進入「道」的玄妙之門。
這一精神,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中,有極為深刻的實證。觀世音菩薩云:「由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觀音菩薩不是透過分析聲音、理解語義來入道,而是在聲塵中,離聲不離聞,觀照根性所自,入流亡所。此法門看似從聲音入手,實則離言說名相而超越六塵對境,是以根性入、超根性出的解脫道。
《金剛經》中,佛陀亦明示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語言、概念,乃至佛法本身的詮釋,皆是因緣所設之假名。若執名為實,便墮於戲論之見;若見非相之相,即能超越語言的邊界,直見如來的無相法身。
禪宗參話頭:回到語言未生處
在中國禪宗中,更有一門重要工夫,稱為「參話頭」。話頭者,話語之源也;參者,觀照也。即是以一語破萬法,觀照一切語言念頭之起點,逼近那尚未動念、尚未命名的真實處所。
這種參話頭的工夫,正如《道德經》所說「觀其眇」,亦與《楞嚴經》「入流亡所」同一方向;不是壓制念頭,也不是追求寂靜,而是在念起當下,不與之俱,於言語未發時,返觀照見。
這四部經典,以及禪宗,雖出於不同脈絡,卻共同指出了一條路:語言雖是工具,卻不是終點;名相雖可通達,卻非實相。
真實之道,不立文字,唯可親證。真正的無聲,不在寂靜中,而在不逐聲轉。
因此,修行之人,並非離群索居、屏息聲塵,而是在萬籟喧譁中,觀照起心動念之源,在紅塵語聲中,參究話語未起之處。
超越有聲與無聲之際,方能聽見道的召喚。
超越有名與無名之境,方能見諸法實相。
忘名而不離語,忘聲而不棄聞,於聲聲不住中,返觀其源,不逐境轉,此即「從語入手、超語而出」的實踐之道。
語言的盡頭,不是沉默,而是自在的無執。當一切語言名相不再成為束縛,「道」就在你起心動念之前,悄然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