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肯塔基州實施全州校園手機禁令,結果發現,學生的閱讀量明顯增加。如路易斯維爾市的歡樂嶺公園高中就發現,新學期才剛開學十七天,學生就借閱了一千兩百多本書,是去年全年借閱量的一半,其他學校也類似;可見沒手機可用,學生開始重拾閱讀的樂趣。
自第一款智慧型手機在一九九二年問世,生活與手機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幾乎沒有手機就不知要做什麼的程度。在智慧型手機、甚至手機發明前的人類,是怎麼生活的呢?有一群被稱為是「微型世代」(Xennials),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據英國《The Independent》報導,出生於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的微型世代,是介於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八○年出生的X世代,與出生於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六年的千禧世代之間的一個「微型過渡族群」。
在微型世代的成長過程中,通訊科技從類比跨越到數位,他們的童年還沒有網路,郵寄信件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主要方式,他們聽的是卡帶。當他們進入青春期,電腦、網路、行動裝置陸續興起,因此比起他們的前輩,如X世代,微型世代成年後對數位化工作與生活有較好的適應性。
微型世代這個概念也開始在台灣流行起來,媒體與社群平台上有不少討論。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分析二○二四年十一月至二○二五年十一月台灣微型世代回憶的網路相關話題,發現了七年級生與微型世代的共同懷舊輪廓,是「不滑手機也能快樂一整天」的簡單生活。
社群媒體還出現了另一個新的流行話題,就是愈來愈多人正從「FOMO族」變成「JOMO族」。FOMO是指Fear of Missing Out,是一種總是害怕錯過的心理,有這種焦慮的人被稱為是FOMO族;相對的JOMO指Joy of Missing Out,是即使錯過什麼也無所謂、甚至他們樂於錯過。
所謂錯過包括各種不同的事物,FOMO族最主要的指涉對象就是大量倚賴網路、智慧型手機的人。FOMO族常會因為沒有即時掌握流行資訊、熱門話題或是沒有參與某些流行活動,感到焦慮。主張「不必知道一切,也能快樂生活」的JOMO興起,愈來愈多人決定放下手機,遠離過量資訊、不參與所有的話題或活動,學會珍惜現有的時間與資源。心理專家表示,JOMO幫助人們活在當下、掌握自己的生活節奏,有助於提升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企業界也開始推廣JOMO的觀念與做法,如在公司內推出「無會議日」、限制線上會議的時間長度、禁止下班後發工作訊息等,讓員工好好休息。企業管理專家認為,這是提升生產力與幸福感的做法。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心理健康研究暨治療中心」有關縮短滑手機的時間對生活影響的實驗。結果發現完全不使用或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減少一個小時的人,生活滿意度較高,憂鬱、焦慮等負向情緒較少。研究者表示,要現代人完全不碰手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人們一定要學習適可而止,找到最符合實際需求的合理使用時間,不妨先從減量開始。從實驗結果可知,即使每天只是少滑一個小時的手機,也能獲得明顯的改善,如果願意減少更多,效果自然更好。
減少一個小時的手機時間,這應該是大部分人都做得到的事。找回專注與平靜,成為JOMO族,就從這裡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