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期中成績出來那天,兒子的表情很難形容,他用有點開心的語氣說:「我有進步喔。」但又不敢開心得太猖狂,以我對他的了解,事有蹊蹺,結果是從51分進步到57分,依舊是熟悉的5開頭,兒子維持報喜不報憂的習性,喜的是有進步,憂的是還是不及格。
我忍住嘴裡想冒出的「哎呀,差一點就及格了。」的衝動。這種心情,就像坐在電視機前看運動比賽的人,空喊:「怎麼不投準一點?怎麼不跑快一點?」喊得再用力,也不會直接影響比賽結果。
我問他:「你覺得考試最難的地方是什麼?」他歪著頭想了想,說:「題目太多,我看不完,也來不及寫,可是後面的題目有的我也會。」聽到這句話,我的心酸了一下。
對他來說,寫考卷就像賽跑,時間衝在前面,但他的手腳小肌肉發展較慢,還有閱讀障礙,讓他總是寫不完。成績單對他而言,不免是壓力來源。
每當家人問:「這次考試小孩考得怎樣?」我總是苦笑著回答:「他喔,穩定發揮啊。」這個「穩定」,是一種身為媽媽的防禦,也帶點幽默自嘲,幫自己解套。
有次朋友聊她家孩子是資優生,每天滑手機,但考試永遠九十分以上。她甚至說:「孩子啊,拜託你考低於九十分,媽媽才能沒收手機!」我聽了忍不住笑出聲。相比之下,我家過動兒小孩從來沒玩手機的習慣,但也沒有拿九十分的天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樣貌,我們不能只用分數框住他們,而是要去發掘其他天賦與長處。
我們這一代聯考時代的父母,都被分數養大,也被分數綁住。回想自己學生時期,每逢成績單出爐,名次若下降,腦中立刻響起警鈴:會不會考不上理想學校?會不會沒前途?會不會讓父母失望?那段日子,不是很開心。
過動兒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他們不是沒有專注力,而是專注力像光線,對喜歡的事全神貫注,對無趣的題目瞬間放空。我開始學著從分數之外看他:有好的品德、不會從眾嘲笑欺負同學、成績不好會難過在乎、物欲低、在球場上開心的笑容很無敵、有自己的價值觀。這些都不是分數能衡量的,但卻是我最在意的珍貴事物。
成績單還在桌上,紅通通的,但我不再把它當判決書。雖然它仍像一根針,刺得有點不舒服,但我提醒自己,不只盯著分數高低,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努力與光。
當親子一起慢下來,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的路,就會發現,真正有出息,不是分數滿分,而是找到自我獨特的亮點,把日子過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