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塔可
文/涼兒
又到了秋風吹拂、落葉如雨的季節,空氣中帶著微涼與溼冷,也牽動著思緒的流轉。說到秋天,不能不提「重陽節」,但是你知道這個節日的由來嗎?詩人孟浩然又想透過這首〈秋登蘭山寄張五〉表達什麼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細細品味這首好詩。
詩的一開頭「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描寫北山(蘭山)雲霧繚繞、氣象清幽,山中隱者悠然自得,心境恬淡。詩人先營造出一幅遠離塵囂、寧靜安適的畫面,讓人感受到自然的澄明與心靈的平和。
接著「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視野由近而遠,心情也隨著雁子飛去。登高本來是愉悅的事,但「心隨雁飛滅」暗示思念漸遠、音訊難傳。古代常以「雁」象徵傳遞書信,因此「雁飛滅」代表著思念之情無法寄達,從期待到失落,詩人淡淡地寫出了內心的孤寂與惆悵。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兩句,寫出了詩人複雜的心境。暮色將臨,愁緒隨之而生;但清秋的景色又激起內心的興致。這種「愁中有興、興中帶愁」的情感交錯,使詩意更為深遠。
接下來「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詩人看見村人歸來,在渡口歇息,那種樸實自然的生活景象,讓人感受到與自然共存的寧靜與溫暖。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兩句,則展現詩人超凡的想像力:遠處的樹木如薺菜般細小,江畔的沙洲彷彿一輪明月,意象清新脫俗,充滿詩情畫意。最後「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一句,以溫柔的邀約作結。詩人登高遠望,懷念友人,希望能在重陽佳節舉杯共醉,表達了深厚的友情與淡淡的思念。
為什麼詩人要在重陽節寫詩呢?因為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象徵「雙九重陽」,陽氣極盛,是登高、祈福、敬老、思親的節日。孟浩然選擇在這天登高,不僅寄託對友人的懷念,也表現了對自然與人生的感悟。
清代文學家沈德潛曾評論王維詩「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句話同樣能形容孟浩然的詩風——語言雖淡,卻意境深遠。各位朋友,當我們讀〈秋登蘭山寄張五〉時,是不是也感受到詩人登高遠望時那種孤寂又溫柔的情感呢?下次當秋風吹起時,不妨靜靜抬頭望天,或許也能體會到古人那種淡然而深情的情緒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