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鵬年
洛陽白馬寺,這座矗立於邙山南麓、洛水之北的千年古剎,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剎」與「佛教釋源」,歷史與傳說交織,也是佛教東傳與中華文明包容並蓄的生動見證。
夢啟佛緣:白馬馱經的傳奇開端
白馬寺的誕生,源於一場改變中國文明進程的夢境。
東漢永平七年(六十四),漢明帝劉莊夜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大臣傅毅解夢:「西方有神,名曰佛。」漢明帝遂派蔡愔、秦景等十餘人西行求法。
他們在月氏國(今阿富汗一帶)遇見天竺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獲贈佛像與《四十二章經》,該使者以白馬馱載經卷與佛像,於永平十年(六十七)抵達洛陽。次年,漢明帝敕建佛寺,命名為「白馬寺」,以銘記白馬馱經之功。
「白馬」之名,既是對馱經之功的紀念,也暗合佛教「白」的純淨象徵;而「寺」字原為漢代官署名稱,白馬寺的建立,使其逐漸成為佛教廟宇的專稱。
建築瑰寶:中印合璧的藝術典範
白馬寺的建築布局融合中印精髓,成為佛教建築的經典。
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分布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兩側對稱分布鐘鼓樓、藏經閣等附屬建築。山門前的兩匹宋代石馬,雖非漢代原物,卻以溫順姿態守護古剎,成為遊客拍照的標誌性景觀。
大雄寶殿內供奉的三世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均為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工藝精湛,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清涼台被譽為「空中庭院」,原為漢明帝避暑讀書處,後改為高僧譯經之所,台上毗盧閣重簷歇山、飛翼挑角,見證了佛教經典漢譯的起點。
歷史風雲:興廢更迭中的信仰堅守
白馬寺自建立以來,歷經東漢末年兵亂、北魏孝文帝修整、唐武則天擴建、宋太宗重修等重大事件。唐代時,武則天任命親信薛懷義為住持,大興土木,使白馬寺達到鼎盛。
然而「安史之亂」中,洛陽兩次遭回紇軍隊洗劫,白馬寺被焚毀,僧眾流離失所,詩人張繼曾夜宿寺中,寫下「白馬馱經事已空,斷碑殘剎見遺蹤」的悲涼詩句。宋淳化三年(九九二),宋太宗下旨重修,拉開了復興的序幕。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書刻〈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成為寺內重要的藝術珍品。
文化燈塔:佛法東傳與文明互鑒
白馬寺不僅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起點,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作為早期佛經翻譯中心,攝摩騰與竺法蘭在此翻譯《四十二章經》,奠定了漢傳佛教文獻的基礎。佛教教義與中國儒家、道家思想融合,開創了漢傳佛教發展的先河。
如今,白馬寺每年吸引無數信徒與遊客前來參拜,或祈求平安,或感悟禪理,或追溯文明交融的足跡。「馬寺鐘聲」作為洛陽八景之一,鐘聲悠揚,彷彿穿越千年時空,訴說著白馬寺的永恆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