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這則〈圍城犬負米〉的故事,出自古籍《聖師錄》。
故事發生在五代後晉時期,天福八年至開運元年間(九四三~九四四),平盧節度使楊光遠向契丹稱臣,舉兵叛亂,占據了青州城(今屬山東)。朝廷派遣軍隊討伐,擊退進攻的契丹軍,繼而圍困青州城整整八個月。
當時,一名職居中舍的孫姓官員被困在城裡,家中存糧都吃光了。雖然他在城西有一處田莊,但城門久閉,內外隔絕,一家人也只能坐困愁城,相對嘆息。
一天,孫家養的狗在孫中舍身邊轉來轉去,看起來也是滿面愁容,他於是對愛犬說:「你能為我潛回田莊取米嗎?」愛犬搖了搖尾巴,像是聽懂主人的話並應允了。
當天晚上,孫中舍寫了一封信裝在布袋裡,繫在狗背上。那隻狗就從城牆的排水洞出城去,跑回孫家在城西的田莊,對著大門吠叫。田莊裡的人開門一看,認出這是自家的狗,取下布袋讀了來信後,便將米裝進布袋,讓狗把米背回去。
接下來幾個月,這條忠犬就這樣運送米糧,直到叛亂平息,城門重新開放,讓孫中舍全家度過絕糧的危機。此後,孫家人對這條救命的忠犬自是寵愛有加。過了幾年,愛犬年邁去世,孫家便將牠安葬在田莊附近。
後來,孫中舍的孫子將此犬的忠義事蹟告知龍圖閣學士趙師民,並請他為犬撰文,趙師民欣然應允,寫了篇〈靈犬誌〉刻在墓碑上。
鶴子聽聞此事,非常感動,說:家中缺米糧,此犬陪在主人身邊,跟主人一樣憂愁,眼含憂情,有口難言。受主人所託,尋路出城,在戰亂中運回米糧,讓主人一家免於挨餓。「夫見義必為,勇也。相時而動,智也。臨蹇不懼,忠也。踐約不渝,信也。」
有詩讚曰:「圍城坐困絕餱糧,乞米帖誰郵舊莊;盡室回生靈犬力,虧他一路負歸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