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河童
文/陌上君
以前有個名字叫工之喬的人,他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便拿來製成一把琴。他裝上琴弦後,試著彈奏,發出來的聲音悅耳動聽,好像金屬和玉石般相互和諧應和。工之喬認為這是全天下最好的琴,便把琴獻給司掌祭祝禮樂的太常寺卿。太常寺卿把琴交給優秀的樂師品鑑,樂師卻只給了短短一句評價:「這把琴不是古琴。」於是,便把琴退還給工之喬。
工之喬見這把上好的琴被拒收,也不沮喪氣餒,他先拿著琴去找漆匠,商量著在琴身上描繪殘缺斷裂不齊的仿古花紋;再請刻篆體字的工匠在琴身上雕刻古老的款式;完成裝飾工作之後,再裝進琴盒裡,埋在泥土中。
猜猜看,工之喬想做什麼呢?
工之喬的這把琴在泥土中埋了整整一年,才終於挖出來。他抱著這把經過泥土浸染得破舊的琴,到市集上去吆喝販售。有個達官貴人路過市集時,看到了這把琴,便以一百兩黃金買下它,就像把一件稀世珍寶似的獻給朝廷。樂師們紛紛互相傳遞欣賞,都讚嘆的說:「這真是世間少有的珍品古琴啊!」
你們看,才換了個方式而已,同一把琴,前後的待遇卻大相逕庭,令人唏噓。
工之喬聽聞這種狀況之後,便感嘆的說:「這個世道真是可悲啊!難道只有這把琴有這種遭遇嗎?也不是只有這樣,而是整個社會都是啊!」
這篇寓言是《郁離子》中的一篇。古琴在中國古代文化的地位是相當崇高的,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故事中的工之喬兩次獻琴,用了不同方法。第一次獻琴,他認為這把琴的材質、音質俱佳,但卻被以「不是古琴」而遭到貶抑。連試彈都沒有,就被直接以「不是古琴」退拒,這種理由是否很可笑?第二次獻琴,此時琴早已經過精心設計,還刻意埋進土裡一年後才上市,加上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同樣的,其實連試彈都沒有就被歡呼接受了。
這兩次其實都是以貌取琴啊!並不是以琴的「本質」──聲音來評斷。差別在於,第二次因為進行了包裝,有貴人(就像現在的名人、網紅)重金購買及宣傳,讓人糊裡糊塗的直接相信貴人的推薦,這把曾被拒絕的琴便似鍍了一層金似的,身價立刻翻漲,成為稀世珍寶。
這個故事讓人聯想到,有些偶像明星從不努力提升自身實力,以為只依賴經紀公司的包裝,在粉絲面前表演虛假人設,迎合粉絲的喜好就能混日子。事實上,如果他們能把心思和精力專注在提升表演的實力上,自然就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喜歡,否則再漂的外表也抵擋不住時間的無情摧殘,當再也吸引不了粉絲時,又能拿什麼來立足呢?
這也是在提醒我們,看任何現象要從本質上去思考、判斷,避免被華麗浮誇的外表所迷惑,才能認清自己,並採取正確的方法,讓自己具備基本的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