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有人鍾情整潔,但若清掃與檢查行為變成焦慮來源、甚至干擾生活,可能不只是單純的「潔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提醒,「潔癖」背後可能是強迫症或強迫人格兩種不同心理狀態,雖名稱相似,但症狀、感受與治療方式截然不同。
一名近六十歲主婦,每天重複十多次檢查地板是否有掉髮,她的生活重心,幾乎全被「檢查」占據,家中反因無暇整理而凌亂,這並非追求整潔,而是典型「強迫症」(OCD)。
楊逸鴻說,強迫症患者會出現「無法控制」的強迫思考與行為,即使知道不合理仍感焦慮、被迫執行。若影響生活品質,應尋求治療。目前以抗憂鬱劑為主的藥物搭配心理治療,效果最佳,多數患者接受一年穩定治療後,大腦功能可逐步恢復平衡,並減藥、停藥。
另一位主婦,同樣愛乾淨,但檢查地板一次無誤後,便不再反覆行為;她更在乎整體秩序與完美,家中乾淨如樣品屋,但她常因家人弄亂而焦躁、易怒。這類屬於「強迫人格」,患者追求秩序、效率與控制,有時還伴隨囤物傾向。
楊逸鴻指出,強迫人格雖不一定構成疾病,但若引發家庭衝突或自我壓力,也應尋求協助。治療以心理治療為主,必要時輔以抗焦慮或抗憂鬱藥物,效果多半良好。
楊逸鴻強調,強迫症與強迫人格,並非意志力不足或「太愛乾淨」,而是大腦功能失衡所致。若過度追求整潔、完美或反覆檢查已造成焦慮、失眠、人際緊張,就應正視並尋求專業協助。